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权力关系
作者: 吴艳芳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压抑性权力   权力关系   《他们眼望上苍》   生产性权力  
描述: 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在黑人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讲述了黑人女性珍妮通过三段婚姻发现自我,追求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珍妮的三段婚姻交织着各种微观权力关系。在纵横交错的权力关系里,珍妮不断反抗压迫、追求自我并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实现了自我。米歇尔·福柯从微观角度出发,认为权力无所不在,在微观的人际关系中也包含着权力,如一个人企图控制他人行为的关系。传统的权力理论强调阶级间的宏观权力关系,不同于传统的权
英语政治论辩中的举证诉求方式:女权主义修辞批评视角
作者: 韩芸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诉求方式   权力关系   政治论辩   性别形象   女权主义修辞批评  
描述: 本研究以女权主义修辞批评理论为基础,对五场一对一的英语政治辩论中男女政治家使用的理性诉求、感性诉求和人格诉求等举证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以期通过比较两性在政治论辩举证诉求上的异同,揭示他们欲塑造的性别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暗含的权力关系。通过观察男女政治家所选择的诉求类型和频次,我们发现:在理性诉求方面,两性都偏爱使用举例和归纳;男性使用举例和归纳的频率比女性高,而女性使用类比的频率较高。在人品诉求方面,他们都倾向于采用诉诸个人人品和降低他人信用。男性采用诉诸个人人品和降低他人信用的频率更高,而女性使
论我国广告中性别权力关系的变迁
作者: 陆红梅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广告   社会性别   意识形态   权力关系   变迁  
描述: 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广告中的性别形象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以往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广告中女性形象受到歧视的问题上。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男女在广告中的形象分布也渐渐改变传统的模式,男性在广告中出现的几率在不断提高。广告性别形象权力关系的变迁,正是对不断更新的意识形态的“再现”,并且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这种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的催化,又有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广告制作者们的努力,更有女性
解读迷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互动的身份构建:以《良友》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 林菁青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权力关系   身份构建/重构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上海女性  
描述: 1927-1937是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化也成为了中西文化的独特组合,展现出中国式的现代性。但至今从跨文化交际领域评估海派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冲击以及对人们跨文化身份互动构建的深入研究并不多。“海派,就是摩登女郎。”上海的摩登女郎开始烫发,足登高跟皮鞋,姿势也是传统与西化的混合。由此作者提出了研究问题,在这场典型的跨文化对话中,30年代上海女性的身份构建的“他者”是谁?而这个“他者”又是如何影响女性身份构建的过程的呢?本文试以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来揭示在多文化汇聚二十世纪三十年
解读迷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对话的身份构建/重构:以《良友》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 林菁菁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权力关系   身份构建/重构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上海女性  
描述: 1927-1937是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化也成为了中西文化的独特组合,展现出中国式的现代性。但至今从跨文化交际领域评估海派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冲击以及对人们跨文化身份互动构建的深入研究并不多。“海派,就是摩登女郎。”上海的摩登女郎开始烫发,足登高跟皮鞋,姿势也是传统与西化的混合。由此作者提出了研究问题,在这场典型的跨文化对话中,30年代上海女性的身份构建的“他者”是谁?而这个“他者”又是如何影响女性身份构建的过程的呢?本文试以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来揭示在多文化汇聚二十世纪三十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