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破碎的镜像之城—我国商业女性网站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作者: 徐寒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框架   商业女性网站   身体框架   女性形象   本位框架  
描述: 框架分析(frame)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传播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从1995年诞生的第一家专业女性网站至今,商业女性网站(频道)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商业女性网站的传播框架也在从传者到受众这一经典的传播过程中自然生成。那么,商业女性网站的传播框架是如何表征女性?构建起了何种面目的女性形象?而这样的表征后面又有怎样的深层次原因?这是本文的研究焦点所在。 商业女性网站表征女性时,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层面形成了本位框架、男权框架与身体框架等框架类别,这些框架的形成体现了创作者对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建
流转的时光与无常的命运:白先勇小说女性形象论
作者: 黄晓玲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成长经历   女性观   中性视角   女性形象  
描述: 白先勇以一系列“女性小说”蜚声海内外,他的小说塑造了一批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身份、境遇各不相同的女性都在窘迫的生存境地里绝望地挣扎,被时间与命运的无常感所困扰,浸染着一种沧桑与幻灭的悲哀感,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通过探寻他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他那异于常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体验与这种充满悲悯、感伤情怀的创作基调不无关系。 出于矛盾女性观的影响,他的小说文本一方面表现出一种克服自己性别局限的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作为男性,他的笔端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传统的男权意识。当这种两面性在同一个作家身上呈现,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失衡与应对
作者: 饶岚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话语权   女性主义  
描述: 追求两性平等,构建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形态的媒体伴同他的产品构成了当下最为独特的媒体文化,随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社会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的角度非常多,成果丰硕,但通常以男性中心为视角对两性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即女性容易被定型为从属于男性的审美标准来决定女性以怎样的身份出现,什么样的女性应该出现,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如何。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西蒙·波伏娃一语道破对女性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并
独特的女性形象的魅力:《雾之旗》中的桐子
作者: 邵婧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立   强韧   复仇   独特   女性形象  
描述: 松本清张是日本战后文坛最为重要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家之一。他经常把社会现实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对社会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19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松本清张创作的高速
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家庭》和《女友》为例
作者: 赵智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期刊   社会性别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在西方,“女性与传播”研究的兴起跟上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和女性主义发展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强调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95世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引起了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大众传播的繁盛使之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女性与传媒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强大影响力量,传媒具有促进性别平等的巨大潜力,更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女性期刊杂志作为发展比较早的女性媒体之一,是最能代表女性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的媒体。因此,本文选取女性
明代“杨家将”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林文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影响   《杨家府演义》   历史地位   产生原因   女性形象  
描述: 本论文主要从明代出现的杨家将小说着手,其中又以《杨家府演义》中的女性群像作为研究对象,对杨门女将形象进行探讨、分析,并且与之前之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杨门女将形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这样的结论。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阅读和比较对照。第一章概述明代两部重要的杨家将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的基本情况,明代杨家将小说的历史定位;第二章重点探讨分析杨门女将形象,主要人物分节探讨,包括佘太君、穆桂英、柴郡主、杨宣娘、八娘、九妹,次要人物合节分析,概括其主要的性格特点;第三
“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艳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色经典   政治符号   改编   消费符号   女性形象  
描述: 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史称“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因受特殊历史时期左倾思潮的影响而带有极强的“政治话语”色彩。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在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中摇摆不定。文革结束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曾被学术界彻底冷落。到90年代却又掀起了一场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重新解读的热潮,曾经备受评论界冷落的文学作品以“红色经典”的身份再次成为学术焦点。2000年后荧屏更是兴起“红色经典”改编热潮。使得“红色经典改编”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本论文认为,曾经作为主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
八十年代以来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书写
作者: 张蕾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作家   社会地位   道德化   女性形象   生活状况  
描述: 八十年代以来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书写
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作者: 艾洪磊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剧   仪式   女性形象   曹禺   易卜生  
描述: 戏剧作为一种起源于仪式的艺术类型,与仪式具有一种原型性的关系。这种原型性关系我们可以从“原型”一词所具有的三方面的含义进行归纳:一是“源”或“原”,即起源的、本原的、原始的之意,即希腊文"archetypes"中"arche"的含义;二是“型”,即典型、模式、形式之意,即“types”的意思;三是指隐含在上述两个含义之中所必然引发的“继承”、“生成”、“转换”、“置换变形”等影响力与中介作用。由仪式到戏剧的演变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服务对象的“娱神”到“娱人”,以及由此形成
文化之别—巴尔蒂斯与伊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作者: 高顺安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文化   油画文化现象   视角   女性形象   差异性  
描述: 本文从油画文化现象角度分析巴尔蒂斯与伊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第一章对其研究的目的、特色、相关概念等作了阐释,第二章对文化之别作简要分析,目的是对两者所处的时代艺术背景做交代,而转入第三章,分析两者作品的绘画语言,也是为两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作铺垫,从而更好的为第四章分析出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差异性;即在东西方油画文化现象角度为前提下进行论述,并针对巴尔蒂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浪潮中,始终操守自己的艺术精神家园这一独特的油画文化现象,与当下伊慧为代表的80后画家在艺术市场的兴起,反映出的一系列艺术问题的这一当
< 1 2 3 ... 106 107 108 ... 151 152 15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