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启蒙】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电影文学剧本《妈妈的故事》的创作阐释
-
作者:
闫鹏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情感
启蒙
农村教育
-
描述:
电影文学剧本《妈妈的故事》讲述了知青林梦婕下乡后的事业情感的故事。她嫁给当地人高磊之后,在1976年在北方农村创办了一个幼儿园,经历了重重困难和阻碍,在幼儿园终于落成踏入发展正轨之后,她又毅然选择与丈夫离婚,返城读大学,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并终身未嫁。剧本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主人公林梦婕的女儿林以诺对母亲身前故事的追忆,展现一个知青女性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尝试、对于爱情婚姻坚守自己选择的人生态度的故事,表现了人物从个人失爱到个人大爱的转变过程,塑造了一个勇敢、坚毅、刚强富于大爱的女性形象,并且通过在
-
杜就田主编时期的《妇女杂志》研究:以女性自主意识的变迁为视角
-
作者:
葛琳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杜就田
妇女杂志
女性自主意识
-
描述:
《妇女杂志》是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一份标称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杂志,于1915年创刊直至1932年1月停刊,发行时间长达17年。在近代中国,无论发行时间、发行区域、发行量,或是读者群规模及社会影响
-
冰心“爱”的启蒙及其价值
-
作者:
张春波
来源:
宁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爱的哲学
价值
-
描述:
的“爱的哲学”包含了“母爱”,“儿童之爱”和“自然之爱”。 冰心是在用她温和的方式进行启蒙,启蒙天下的母亲、启蒙周围的环境、启蒙成长中的儿童。这 种启蒙虽在当时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潜移默化
-
晚清上海画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金佳丽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画报
娱乐
女性形象
社会变革
-
描述:
,早期画报以娱乐、说教为主,清末画报以启蒙为主,这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第二章主要分析画报中女性的社会活动,她们
-
狂欢与启蒙——王小波《黄金时代》系列小说研究
-
作者:
谷丙水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王小波
生存状态
《黄金时代》
狂欢
-
描述:
狂欢化手法是由诙谐因素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或符号系统,它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秩序,主张开放性与平等对话的精神。狂欢式的语言容纳了粗俗化的广场语言以及象征、模拟、调侃等手法,从其审美特征看则包括丑、幽默、荒诞、喜剧性等因素。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系列小说,其语言可以说充满了狂欢化的色彩与语调。小说里的人物尤其是王二极具狂欢精神,像小丑、傻瓜、骗子等,这些粗俗、怪诞的意象也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手法使人摆脱僵化、静止的教条和等级秩序的束缚。然而小说里的人物,无论是王二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还是陈清扬
-
光影下的屋檐:八十年代影像中的家庭
-
作者:
刘延涛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电影
八十年代
现代性
家庭变迁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有着双重的意:“家”,生命的归依,疲惫的心灵的栖居之所,但“家”同时还具有一种肉身的意义,有“家”就有“家长”,就有“父亲”,于是也就有了暴力和强权,家既是灵魂的归宿,同时也是肉身的住所。家庭牵系着每个人的快乐与忧伤,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幸福与痛苦。因此,家的演变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折射和缩影。八十年代同时也被看做大陆电影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创作逐渐进入
-
左翼电影歌曲的歌词研究
-
作者:
刘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左翼电影歌曲
歌词
救亡
美学意义
-
描述:
在左翼电影运动中,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的创作是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领域,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并且许多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人们怀旧情结中的一部分。左翼电影和电影歌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歌曲的主题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左翼工作者坚持将音乐作为斗争的“武器”,他们所创作的电影歌曲兼具政治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歌曲创作史难以磨灭的一笔。本文对左翼电影歌曲的歌词从文本、主题、题材、美学意义等多方面,分析总结歌词的文本特点,试图对歌词文本的内涵和深层意义进行挖掘。第一章介绍了左翼电影歌曲
-
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
-
作者:
程金芝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神女原型
萧红小说
原型批评
集体无意识
-
描述:
萧红,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女作家,创作生涯只有短短的十年,作品总量不足百万字,却长久地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对萧红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她生前好友所作,发表追忆文章,评论其作品。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她的作品展开探讨,除作家研究之外,还有文学史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研究等。在众多的研究中,唯独没有系统地从原型角度进行解读的,从而萌发了欲从“原型”角度解读萧红小说的念头。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地将
-
鲁迅视野中的女性命运
-
作者:
晏晴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鲁迅
爱情
女性解放
视角
女性
-
描述:
作为“五四”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追求的是实现人的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其中也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在鲁迅的一生中,他深切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他以强烈的爱憎触摸
-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
-
作者:
张岳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启蒙
新时期
乡士
生命体验
女作家
-
描述:
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把乡村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视阈中的乡土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对这一载体的文化解读来揭示女性的生命本原性。女性和乡土是关键词,以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为经,以乡土意识为纬,相互交织成这篇论文所要阐述的范畴。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并末从政治桎梏中解脱出来,知青女作家竹林、王安忆、铁凝、乔雪竹、陆星儿、张抗抗运用写实主义手法来表现乡下的知青生活。以女知青作家竹林《生活的路》为个案研究了女性作家的后革命叙事的典型话语,揭示了女性作为客体漂浮于历史的边缘,以情感上的、身体上的被剥夺见证历史的苦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