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小说女性主义叙事话语研究
作者: 王丽英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叙事话语   乔治·爱略特  
描述: 经典叙事学意味着客观与抽象,具有精确性、符号性和技术性。女性主义意味着主体经验与政治参与,具有概括性、模仿性和政治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叙事理论研究的复兴,开始注重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的作用,认为应当把小说的形式审美研究和小说的社会历史语境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在分析叙事形式时,把性别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叙事学理论的一个因素,丰富了叙述学理论。作为跨学科派别,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政治分析融为一体。 本论文正是立足于近几年对爱略特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叙事话语策
1979——2000:中国女性小说叙事话语的演变
作者: 陈淑梅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小说   叙事话语   叙述主体  
描述: 本论文运用叙事学的方法,结合社会语境与叙述主体,对1979年——2000年间女性小说叙事话语的演变进行考察,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女性小说发展的构想。本文认为,新时期初期的女性小说既要满足宏大话语的要求,又试图表达女性个人的情感故事,从叙事话语的问题,可以看出叙述主体在主导意识形态重压下的弯曲变形。八十年代前期,在强调伦理道德的社会氛围的笼罩下,女性小说倾向于使用精心谨慎的修辞维护女性人物的道德形象,并为女性大声疾呼。叙述人的女性立场是鲜明的,除了以“自由间接叙述体”表现对人物的认
论《最蓝的眼睛》的创伤叙事艺术
作者: 张燕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伤   叙事结构   叙事话语   叙事视角  
描述: 1993年,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也是继赛珍珠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她的小说成就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她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广大黑人在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下痛苦的创伤历史,呼吁黑人建构本民族文化,追求个性自我。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一问世,立即引起美国文坛的重视,在今天,《最蓝的眼睛》已成为美国女性文学经典作品,也成为研究莫里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托尼莫里森身上流着与黑人同胞相同的血液,她的
五四时期女作家写作中的性别意识和叙事话语
作者: 李琨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四女作家   叙事话语   性别意识  
描述: 五四女作家写作中的叙事话语是研究五四及20年代女作家性别意识的重要依据,从性别理论的视野来看,不仅女性小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一些迄今仍相对被轻视的女作家的叙事同样也具有独特的价值。检点以往的研究:要么分散为单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印象性品评,而缺乏整体性的关照;要么只是笼统地将之概括为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主导下的一种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而少见深入切实的剖析。本文结合时代的精神状况,着重从性别和叙事的角度对五四及20年代的女作家创作主题进行分析——分析它的主题、选择及其意义和局限。 全文除引言和结
男性视阈下“女性”书写:叶兆言小说研究
作者: 张刘明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视阈   “女性”书写   叶兆言   叙事话语  
描述: 苏姗·格巴在《“空白之页”与女性创造力问题》中指出,作为“他者”的女性,在男性作家笔下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作家意识形态的“雕塑品”,而未能成为践行意识形态的“雕塑师”。然而,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群体的洞察、描写、塑造以及想象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它弥补了女性作家创作中“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出现的盲点。本篇论文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通过对叶兆言整个创作历程的梳理研究,勾勒出其作品所呈现的独特的女性世界;通过纵横向的比较性研究,彰显出其创作中“女性”书写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无疑将对探究男作家的女
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研究
作者: 牟海娜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文轩   叙事话语   叙事结构   儿童文学   叙事空间  
描述: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曹文轩具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呈现给儿童一个独特的世界。作品的独特性是与其叙事策略密切相关的,叙事策略的选择决定着作品中诸种叙事要素呈现的方式。曹文轩独特的叙事策略选择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以往我们对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他作品的形式美感,作品的主题,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悲悯情怀和真善美,而较少注意到他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法。本论文致力于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曹文轩儿童文学中的叙事因素,从叙事话语、人物塑造、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发现曹文轩作品带给
相似的婚恋书写,不同的精神向度:王海鸰、六六婚恋小说之比较
作者: 张宁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结局设计   语言风格   叙事话语   形象塑造   精神取向  
描述: 07年《大校的女儿》的火热播放,2009年《蜗居》的家喻户晓,人们对王海鸰和六六的关注与热捧早已超过了对一般女性作家的追捧。在这个人们都在质疑婚姻是否是爱情坟墓的年代,她们的作品似乎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婚姻真知的门。不仅如此,透过剧本分析她们的婚恋小说文本,也会发现,他们的同与不同对我们研究女性写作来说已显得至关重要。她们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文本都塑造了全身心投入而终被抛弃的弃妇形象和自强自立将个人发展放在首位的崭新女性形象。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了相似的故事构思模式,运用了相似的叙事话语。这
《黑暗的心》之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邓建英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暗的心》   不可靠的叙事者   叙事话语   女性主义批评   康拉德   男权意识  
描述: 约瑟夫·康拉德向来被视为以讲述男人的故事,观照男性世界而著称的作家,其享有“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中篇小说”之誉的作品《黑暗的心》往往被引为体现康氏雄健风格的代表之作。论及其作品的女性观或女性角色时,以男性为主体的康拉德评论家通常流露出两种批评倾向,或称赞其善于张扬男子汉气概,善于驾驭诸如殖民主义一类的重大题材,或指责其作品潜存着对女性的敌视以及浓厚的男权意识。这些评论不无道理,却往往忽略了文本深层结构中隐含着的重要女性形象;混淆了康拉德与小说的主要叙事者马洛之间的界限,将后者的男权意识归咎于作家本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