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元代婚恋杂剧中雅与俗的纠缠
作者: 李亚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雅俗   元杂剧   婚恋剧   纠缠  
描述: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歧视和文人歧视的政策,许多汉族文人沉抑下僚,投身俗文学——杂剧的创作。他们一改传统知识分子俯视众生的视角,开始用一副新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在作品中揭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赋予婚恋杂剧别样的内涵。 但落魄文人首先还是一个文人,还是一名正统儒生,儒家沉厚的历史浸染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终归还是文人士大夫式的。正统的雅正观念并未从此烟消云散。有元一代的婚恋杂剧表明:他们虽对下层市民的思想生活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和深刻表现,但又始终没有忘怀传统知识分子
元杂剧人物形象面部描写研究
作者: 初琪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分析   元杂剧   面部描写   人物形象  
描述: 宋末元初,由于社会动荡等复杂的原因,文化主场的社会化民间化,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元代文学包括元杂剧具有明显的文化内蕴向社会下层位移的特征,出现奇特的艺术景观。本文在搜集和阅读
元杂剧中的妇女形象看元人心态
作者: 戴健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妇女形象   心态  
描述: 该文从元代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剖析形象塑造上的文化内涵,从而归纳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把握元代文人的思想脉博和心理流变,把握杂剧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并以杂剧作品蓝本,考察元代妇女社会生活的根貌,为求客观全面,保持时代的 "原生态".
从婚恋题材看元杂剧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吕萌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婚恋   个性解放   唐传奇  
描述: 元代爱情剧与唐传奇的题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由唐传奇改编的元杂剧占的数目最多的就是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但通过把这两类不同时代同一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就会
元杂剧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吕玲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女性意识   女性人物形象  
描述: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标志,也是元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历来倍受注目,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对元杂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空前张扬与反传统的特质进行审视。通过剖析元杂剧中的女性意识,来反观作品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
作者: 朱娟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启示   比较   元杂剧   分类  
描述: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全面统治汉民族。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繁荣发展的文学作品——元杂剧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承载。其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毛媛媛在其论文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
作者: 王佳硕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世阿弥   能乐   艺术特征  
描述: 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研究
作者: 王德军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爱情婚姻剧   表现模式   人物形象   文化意蕴  
描述: 爱情婚姻剧在元杂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篇论文将以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从爱情婚姻剧爱情婚姻剧的分类、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人物形象、文化意蕴及影响
简论中学语文中元杂剧的教学——以《窦娥冤》的分析为中心
作者: 许继红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窦娥冤   反叛   元杂剧   中学语文教学   浪漫主义  
描述: 元杂剧具有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它集传统艺术美于一身,含蓄着人物 个性的美、舞蹈的美、语言的美、音乐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同时,它又是根植于生活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陆芳梅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贤德   三国戏   元杂剧   女性形象   戏曲  
描述: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对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几个主要女性形象上,缺乏总体观照,缺少系统、深入的探究。史书和《三国志》平话中对三国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