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战后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托儿所研究(1945--1949)
作者: 冯蕾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托儿所   儿童保育   战后上海  
描述: 20世纪初,近代式托儿所在欧美、苏联已得到普遍的发展,在老解放区也有一定规模,然而在国统区下的上海,此项事业却发展缓慢。抗战胜利后,各地纷纷复员,上海作为全国最发达的工商业中心,女工及职业妇女人数众多。在职业与育儿间,妇女面临着两难选择,这使得一般家庭孩子的托管问题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社会的这种需求为上海托儿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社会的积极倡导下,各类托儿所机构应运而生,呈蓬勃发展之势,并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战后上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让托儿所这一新兴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以保育机构为中心
作者: 于美丽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儿童教育   中国共产党   儿童保育  
描述: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广大抗战将士、劳动妇女积极参加抗战和生产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部分中国儿童掠到日本实施奴化教育,然后再送到中国残杀自己的同胞。儿童问题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为了培育民族后代,中国共产党提出“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在革命根据地制定了许多儿童教育的方针、政策,组建了儿童保教队伍,创办了洛杉矶托儿所、延安保育院等儿童保教机构,实行“保教合一
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研究
作者: 范蕾蕾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   重庆   抗战   儿童保育  
描述: 抗日战争初期,为了救助并培养不断产生的难童,各社会团体、国民政府及各地民众积极展开儿童保育工作。在国统区各地,特别是在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和陪都重庆,政府和社会团体设立了大量儿童保育机构,教养各地抢救而来的难童、阵亡将士子女、生活困难的抗属子女、因家长参加抗战工作而无力照料的儿童及保育机构所在地贫苦儿童、流浪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过去,学术界曾对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活动概况、妇女组织在抗战时期儿童保育工作中的作用、振济委员会主办儿童教养院的儿童教养概况等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抗战时期四川和重庆儿童保育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