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虹影“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中的女性书写
作者: 周琦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重写海上花”三部曲   欲望   虹影  
描述: 虹影的“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阐述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唤醒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打破男性的话语权,探求女性的独立与平等。本文首先将阐述作者与人物形象设置的关系,展现作者对于不同性别人物设定的特点。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女性的童年经历对于其成长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引申到童年经历对虹影写作的影响。从形象的设置中分析出虹影对于女性形象定位设置的缘由,表达出虹影对于女性的深切观照,是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其次,从女性的觉醒、追求与赎罪三个角度入手,用社会性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解构主义解读
作者: 初立娇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解构主义理论   重构   男性话语权  
描述: ,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小说从20世纪的高度来反观19世纪维多利亚的英国社会,其艺术精髓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彻底颠覆,更凸显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作为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其解构主义特征极其
论周大新小说的性别叙事
作者: 皇甫方方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性别叙事   周大新   原因  
描述: 性别叙事是女性主义学者最初用来研究女性作家的写作,或者研究作品中的女性写作的方法,因此弥漫着浓郁的女性研究氛围。随着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女性研究的深入,性别叙事的方法开始被学术界广泛的用来研究女性作家乃至其他作家的写作。另外,从2005年周大新的作品《第二十幕》提名到2008年他的《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周大新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纵观学术界对周大新的研究成果,会发现主要集中在家族小说、盆地小说和女性形象的分析上。单从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来看,大多集中在形象本身的分析,鲜有探讨男性作家在其中所起的作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对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的主题分析
作者: 高萌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缺失   黑人女性   重建  
描述: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代表着黑人女性作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长期以来,美国文学史上都是白人占据主流地位,虽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开始崛起,但20世纪初的美国黑人文坛仍主要由黑人男性作家占据,探索的话题也多集中在黑人男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而黑人女性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权思想的传播和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而在美国文坛上一批黑人女作家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狭窄的女性天空:论中国女性题材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董宁宁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女性欲望   女性意识   性别差异  
描述: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史,纯粹站在女性情感经验角度来探寻、挖掘女性意识的作品鲜有。自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影坛呈现男性电影导演一统天下的局面。国情加上自身的性别角色制约使得男性导演们去树立深入阐发女性意识的思想理念几乎毫无可能。然而值得庆幸的事,女性的自我意识仍然在历史的夹缝中或隐或显的凸显出来。八十年代,随着一批女性电影导演的崛起,最终使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自塑”成为可能。新时期的女性导演们(如黄蜀芹、张暖忻、王君正、王好为、广春兰、胡玫、刘苗苗、李少红等)凭借电影导演及女性个体的双重身份,以独
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女性主体性流变
作者: 刘宁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雄强女性   当代文学  
描述: 父权文化下女性主体性受到压制,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主体性是女性相对于男性构成自身独立的标志。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关键,更是社会进步的现代化追逐。本文笔者选择从行为、思维、体验、言说四个
重构黑人女性主体
作者: 陆晓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   黑人女性主义   托妮·莫里森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莫里森的创作结合西方传统文学因素与黑人民族文学特色,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写活了美国黑人生活。 莫里森坚持自称“黑人女性作家”,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担: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黑人妇女这一双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为她们的心灵修史。她的作品往往从美国黑人妇女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题
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民族性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评论界对莫里森的关注同她相继推出的作品相映生辉,运用各种批评理论、研究方法写成的专著、论文纷涌而出。据陈法春考证,目前,以英美为主的西方莫里森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主要有六个焦点问题。而国内莫里森研究仅始于90年代初,尤其是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零星的评论文章才见诸于世。国内不乏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者,但总体说来不如西方莫里森研究深入、系统,尤其是其作品和访谈中表现出来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关注莫里森创作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入探讨黑人女
《甘蔗》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
作者: 孙慧艳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吉恩·图默   女性角色   《甘蔗》  
描述: 吉恩·图默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也是20世纪初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黑人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甘蔗》(Cane)于1923年出版,是新黑人文化运动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大胆实验。在《甘蔗》中,图默将黑人民间音乐和白人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技巧相结合,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一股新鲜血液。《甘蔗》被认为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现代主义之作,图默也是美国现代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家之一。图默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既博取众家之长,又通过创新独树一帜。其创新性不仅体现于其作品的实验形式,也体现于其作品的内容。他将许多现代主义
摆脱“他者”身份,寻求自由之路:对《金色笔记》中女性“他者”的研究
作者: 解丽丽   来源: 鲁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他者   自由   《金色笔记》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作为莱辛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金色笔记》以其对现代女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剖析,对现代女性在混乱的当代社会中生活和思想状况生动、详细的再现,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尽管莱辛本人并不承认《金色笔记》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但读者在细读文本之后就会发现,这部作品以女性性别意识为中心,揭示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境况中建构自我的过程。根据“他者”的理论,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对立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的。本文即以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