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9294 条
-
高中语文课改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
-
作者:
王道阳
曹蓝田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特征
语文教科书
心理学
课程改革
-
描述:
通过从人物性别、民族、身份/职业、形象价值倾向以及国别等指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阅读鉴赏"模块61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性别上,男性人物是女性人物的5.43倍,男性占有主导地位;在民族类别上,能确定是汉族的有19篇,占总数的37.25%,而少数民族一篇也没有;在身份/职业上,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比较多;在形象倾向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在国别上,中国人物
-
《染血之室》对早期童话的继承与发展
-
作者:
邱小轻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典童话
《染血之室》
早期童话
改写
情节重构
-
描述:
安吉拉?卡特的《染血之室》将矛头指向经典童话的教化思想,质疑经典童话的固定情节以及只具功能性而无个性的人物形象,有意识地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年轻女性人物,她们不再成为故事的铺垫,而是有力推动故事的发展,这契合了童话研究专家齐普斯的观点,即童话具有颠覆性。本文聚焦情节,分别从情节某一部分的前景化、情节的有意相左、故事背景的肆意渲染等三方面分析故事集里的六个改写,旨在指出卡特的故事颠覆了经典童话的父权意识形态,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童话,体现了童话的生命力和蕴含的积极力量。说明童话可以塑造出立足现实、机智勇敢、力争
-
尤二姐和宋惠莲人物形象比较
-
作者:
吴丹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形象比较
尤二姐
悲剧命运
宋惠莲
-
描述:
尤二姐和宋惠莲分别是《红楼梦》和《金瓶梅》中描写篇幅不多的两个女性人物,探究她们短暂的一生不难发现,尤、宋二人在出身、性格以及悲剧命运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卑微的出身使她们不甘于底层的生活,对于钱和权的虚荣之心让她们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她们身上有人性当中对欲望诉求的丑恶一面,也有走向死亡时不与欲望之恶妥协的一面,这份对道德底线的最后坚守和追求充分显示出她们人性和道德上的闪光点。
-
刘启祥艺术风格养成:留欧时期与罗浮宫馆藏之马内、塞尚作品互动下的创作
-
作者:
王馨纯
来源:
造形艺术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启祥
二科会
女性人物画
塞尚
马内
-
描述:
刘启祥为台湾日治时期油画家,早年留学日本,不同於其他留日学生,他就读私立「文化学院」,并投身於日本最大的在野艺术团体「二科会」;随後赴欧游历、学习,并於此时期建立个人风格。其作品受到「二科会」影响,在「外光派」的基础上,结合欧洲19世纪後半叶各画派的风格。本文从其留欧时期的摹作开始,分析此时期的视觉经验如何呈现在其创作中,其中以罗浮宫塞尚、马内的作品为核心,分析、比较他欧洲时期到返台前的作品,依构图、色调及笔触,归纳出刘启祥的早期女性人物画皆采用传统构图,人物皆为含蓄的坐姿,色调层次丰富、颜色交错有规律性
-
美丽人生 严歌苓:繁华苍凉都是真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女性·心灵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游走在文字与生活间 20世纪60年代严歌苓出生于上海,和弟弟一起把童年留在了安徽;12岁当兵,在成都学习舞蹈;20岁当过战地记者,在对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目睹死神的频繁降临;年届而立白学英语赴美留学,一边攻读哥伦比哑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研究生,一边为赚生活费做过餐厅服务生、带过孩子、照顾过老人。1992年,严歌苓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从此开始像候鸟一样,春天飞到芝加哥上课,夏天飞回旧金山写作。 从《少女小渔》开始,严歌苓的作品因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受到了电影和电视剧导演的青
-
生活的戏剧 人生的百态
-
作者:
潘倩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1937年4月,夏衍创作了他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夏衍曾经说过,在这个剧本里,他对写作有了一种痛切的反省,要改变那种“戏作”的态度。 [1]但是,大部分戏剧,都基本从生活
-
沃特豪斯作品展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党建文汇(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沃特豪斯(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皇家美术学院会员。以其用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 生于意大利,父母都是英国画家。对东方神秘文化和宗教、风俗显露出极大的兴趣。他的绘画构成以雅致见长,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质。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神话中获取滋养,创作出具有中世纪梦幻般神秘感和宗教情绪的作品。
-
生活的戏剧 人生的百态:对《上海屋檐下》的主题解读
-
作者:
潘倩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孩子们的世界
《上海屋檐下》
矛盾冲突
女性生存
-
描述:
1937年4月,夏衍创作了他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夏衍曾经说过,在这个剧本里,他对写作有了一种痛切的反省,要改变那种“戏作”的态度。[1]但是,大部分戏剧,都基本从生活
-
解读高尔斯华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
作者:
李畅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约翰·高尔斯华绥
人物形象
《福尔赛世家》
-
描述: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集中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风貌,集中对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自私的本质加以剖析,分析了追名逐利的华丽外衣下人性的脆弱和空虚,生动地刻画出后殖民经济时代商品经济对人性的异化。高尔斯华绥在塑造人物时善于先推出一个阶层的整体风貌,再具体地描摹个体形象,作者还着眼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并观照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
-
樋口一叶的《暗夜》与国防电影《木兰从军》——在比较的视域中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
作者:
张晋文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兰从军》
政治与社会性别
政治文化表象
《暗夜》
-
描述: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会性别"相交错的范畴中展开的。立足于该观点,重新解读《暗夜》,发掘明治以来日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作为对照,继而考察20世纪40年代国防电影《木兰从军》被日本再利用的史实,揭示其间的政治性文化内涵。通过文学表现与历史事例的比较,客观地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