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芳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哀歌   女性色彩   白先勇  
描述: 》较深的影响。各种女子虽不属于同一阶层,却有着异株同命的悲惨结局,谱写了人类的哀歌,通过哀歌可以体会到她们以不同方式挽留已逝青春的无奈与苦楚。白先勇便是通过女性这扇大门,让读者看到了更真切的凄凉。
对于弗朗索瓦兹·萨冈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的几点看法
作者: 李华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影响   接受  
描述: 中国读者喜爱萨冈是因为萨冈刻画出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掩藏的人的空虚与孤独,衰败与苦闷而引发共鸣,中国青年作家喜爱萨冈是因为她提供了一种对于疼痛青春的写作态度与角度,女性们喜爱阅读萨冈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有传统女性所不敢想的被解放的女性形象。
唯美年华青春不朽:《致青春》中的人物审美
作者: 白丽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唯美   人物   审美  
描述: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这部以青春怀旧为题材的电影一上映便赢得一片片的叫好声。虽然也有人指出,此部影片在情节设计和叙事模式上存在纰漏,但是其中的人物塑造和演绎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
青春去赌博的女人:白流苏
作者: 祝玲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白流苏   女人   赌博  
描述: 白流苏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极特别的女性形象.她从一个行将破败的大家族里走来,既承袭了传统旧女性的特质,又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她不愿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企图用青春做赌注以赌博的方式改变
青春去赌博的女人:白流苏
作者: 暂无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白流苏   女人   赌博  
描述: 白流苏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极特别的女性形象。她从一个行将破败的大家族里走来,既承袭了传统旧女性的特质,又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她不愿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 企图用青春做赌注以赌博的方式改变
从“乐园”幻梦到“红”的女人的讴歌——“左联”女作家冯铿的创作轨迹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冯铿   歌颂   女性文学  
描述: 冯铿出生于潮州一个教师家庭,早期创作以抒情笔触歌咏自然、青春和爱情。1929年到上海,投身革命,作品由描写知识分子转向表现武装的工农大众,由同情下层妇女悲惨命运到歌颂“红”的女人的战斗生活,续写出中国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玉卿嫂》和《永远的尹雪艳》为例
作者: 刘冉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哀歌   色彩   白先勇   女性  
描述: ,但却有着同样的青春和惆怅,有着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这些女性群像为白先勇的小说增添了那一抹别具一格苍凉感。
自我确证的艰难跋涉——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分析
作者: 蒋书羽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编   青春   他者   自我确证   女性  
描述: 姜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从文学而来转译生成,让更加集中的叙事线索构成了一段马小军的个人成长志,其间的女性形象恍如匆匆过客,帮助马小军完成一场"父之名"、"父之法"的自觉内化.在对"文革"的个人化历史言说方式下,电影胎带了原著小说的价值立场,又显示出矛盾和犹疑.
城市空间、视觉媒介与女性形象
作者: 路文彬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媒介   视觉   城市空间   渐变   历史   影视   《霓虹灯下的哨兵》   中国当代   女性形象  
描述: 相较干乡村而言,城市的文化特征无疑是更为女性化的,它对干体力绝对依赖的摆脱,在相当程度上给女性提供了同男性平等的契机。干是,智力的炫耀颠覆了体力的垄断,暴力不再轻易构成对干女性的威胁。当夏娃们开始告别乡村时,她们不是在逃离自己的伊甸园,而是要去寻找自己的伊甸园。也许就是在这一刻,性别之间的长久较量终干爆发了。在男性的乡村那里,诚实和劳作构成了全部生活简单而又本真的逻辑担在女性的城市那里,计谋与享乐使生活的逻辑变得复杂且又浮华。乡村之干城市的初始生产关系敌意掩盖的其实正是男性之干女性的敌意。中国上个世纪60
青春传记到70后群像:杨帆绘画中的70后女性形象
作者: 朱其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青春   杨帆   承上启下   群像   传记   绘画   女性形象  
描述: 70后艺术在1990年代末崛起以后.一直是众说纷纭。不管如何评价.至少说明一点.即所有评说的人.事实上都将70后艺术放在一个能否担当承上启下的重任这样一个位置去讨论。[第一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