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印度女性人像雕刻之审美趣向
作者: 罗晶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曲线美   人体美   性征   质感   肉感   佩饰  
描述: 印度是一块凹地,盛满了太多的激奋和热情。对印度人来说,女性的魅力美,达到了一种崇高而纯净的境界,是全部美和爱的象征。因此,印度的雕塑家塑造众多女性形象来寄托他们心中的爱。他们认为任何性感的生命都在
壮丽的升腾与无声的陨落——《第二十幕》中曹宁贞形象意蕴探析
作者: 赵淑芳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曹宁贞   理想主义   第二十幕   尚吉利集团   女性  
描述: 。她的生命获得了壮丽的升腾,同时也陷入无耻的流言和诽谤中。在自私和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她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上演了一幕新时代女性的命运悲剧。曹宁贞的悲剧以其深刻的痛感以及其悲剧命运中显现的正义、宽容、仁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其意蕴深刻而绵长。
“互文性”视域下的《蛙》与《维庸之妻》女性人物分析
作者: 聂星超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庸之妻》   生命   互文性   生态主义文学批评   救赎   《蛙》  
描述: 在互文性理论下,阻隔时空的文本间存在着一种平行但必然的联系。本文以莫言的《蛙》和太宰治的《维庸之妻》为对象,对于时间和空间都相隔较远的两个经典文本提出互文性思考,检视二者以"生命"为接点的多次交汇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作者: 谢黎   来源: 台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台湾文坛   大地   蒙马特   自戕   女人   女性文学  
描述: 1995年,巴黎仲夏夜,她用一把水果刀结束了自己26岁的生命;第二年,她自杀前写给朋友的20封信件被集结为《蒙马特遗书》一书出版,使台湾“整个岛屿为之颤抖”,这部最后的生命独白亦成为台湾女性
存在的困境:伍尔夫与莱辛生命哲学比较
作者: 陶瑛   来源: 当代人(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伍尔夫   自我   莱辛   存在   女性文学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多丽丝·莱辛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而人的存在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命题之一.文章通过比较二者对于生命、自我等本源性问题的思考,剖析莱辛的生命哲学,揭示英国女性文学的精神传承.
悲哉! 挣扎于男权文化和战争漩涡中的女人们: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
作者: 陈秀香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政治   男权   牺牲品   《三国演义》   文化   人格   战争   斗争   女性  
描述: 《三国演义》以写政治、军事斗争为主。作者采用由文入史、虚实结合的笔法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军事冲突和政治风云,塑造了一个个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男性主人公,也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男权文化的重压下,在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无尊严,命如草芥;沦为政治的附庸,成为统治者争夺、玩弄、交易的道具;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时间交响中的生命壮歌——超性别视角下的黑龙江戏曲女性形象
作者: 朱雪艳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龙江   生命   时间   艺术作品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20世纪20年代   戏曲  
描述: 20世纪20年代,崛起于新时期的黑龙江戏曲,又以突破以上两种局限的超性别目光,真实动人地展现了时代大潮中黑土地域的生命景观。[第一段]
生命代言:《第九个寡妇》中葡萄的形象分析
作者: 张华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葡萄   代言   艺术形象   形象分析   当代文学史   寡妇   女性形象  
描述: 葡萄,是华文女作家严歌苓为文学画廊塑造的一位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也是当代文学史上最光彩照人、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神奇的女子来自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故事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孙怀清用两袋白面的价格救下了逃黄水的七岁女童葡萄,并让她成了自家的童养媳。葡萄吃苦耐劳、执拗无惧,是家里的主劳力。葡萄十四岁时,鬼子进村抓"老八",鬼子让媳妇们认领自己的丈夫,葡萄并没像其他的女人一样认领"老八",
创作者生命力的三个镜像
作者: 任茹文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五四”   镜像   蘩漪   创作者   女性形象   曹禺   《雷雨》  
描述: 《雷雨》中的蘩漪是曹禺塑造的第一位女性形象,标志着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青春诗学。在华丽阴冷的周公馆里沉默度过十八年青春时光后,作为一个在冷落和压制的环境中顽强挺过来的中年妇人,蘩漪以超乎寻常的破坏力量,诠释了全剧的雷雨色彩和五四个性。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女性形象价值
作者: 刘书营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悲剧底蕴   女作家   王安忆   历史变迁   人到中年   王琦瑶   旧上海   长恨歌   女性  
描述: 《长恨歌》是女作家王安忆的经典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对生命悲剧底蕴的苍凉体悟,这种悲剧与苍凉与书中的主人公——王琦瑶无关,但通过王琦瑶表现出来,王琦瑶只是故事的载体,串起了作家对生命、人性、人生的理解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