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民族】搜索到相关结果 21 条
-
广西侗族、京族、仫佬族女性手指纹型及其胎垫形态的研究
-
作者:
毛庭枝
来源:
华夏医学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肤纹学
胎垫形态
手指纹型
-
描述:
目的:研究广西侗族、京族、仫佬族女性手指纹型,以补充此3个民族肤纹学正常值数据库,并对纹型形成时胎儿指端胎垫形态作一探讨。方法:共印取450份女性指印资料,每个民族150例。参照《人类肤纹学研究观察
-
广西侗族、京族、仫佬族女性手指纹型及其胎垫形态的研究
-
作者:
毛庭枝
来源:
华夏医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肤纹学
民族
胎垫形态
手指纹型
-
描述:
目的:研究广西侗族、京族、仫佬族女性手指纹型.以补充此3个民族肤纹学正常值数据库,并对纹型形成时胎儿指端胎垫形态作一探讨。方法:共印取450份女性指印资料,每个民族150例。参照《人类肤纹学研究观察
-
性别/民族国家视域中的宋美龄男女平等思想
-
作者:
陈蕴茜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宋美龄
男女平等
性别
-
描述:
女性进行的新定位,都是建立在传统男女性别分工基础上,服务于国家民族解放的终极目标。虽然在抗战时期,她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女性进入公共领域,扩大了女性的生活范围,但是这毕竟是暂时性的,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观的影响下,在国家民族解放的框架下,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不可能真正促进妇女的解放。
-
《女娲石》:晚清女权小说背后的男权视角与国家想象
-
作者:
令狐兆鹏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民族
身体
女权
-
描述:
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声音的男性化等三个方面。《女娲石》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话语诉求的反抗父权的声音,实质上只不过是男性用以救国启蒙的工具,因此,女性自身“身体”并不属于女性自己,而是为民族国家话语所征用,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危机时刻焦虑的表征。
-
差异与共生——《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评议
-
作者:
韩贺南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文化
性别
-
描述:
杨国才教授积累多年、撰修数载的《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及服饰》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该书的面世,使女性学学术园地又增佳作,可喜可贺!
-
《一千零一夜》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
作者:
常璐倩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宗教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社会
女性
-
描述: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中古时期著名的民间故事集。其内容宏富,特色鲜明,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书中集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体现出了深厚的民族、宗教、社会内涵。
-
民族•性别•历史叙事―重读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
作者:
乔以钢
包天花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玛拉沁夫
茫茫的草原
女性形象
性别
-
描述:
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及其性别表述,敞开了文本在多重话语缠绕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从民族和性别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一方面,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另一方面
-
浅析《扶桑》潜藏的文化内涵
-
作者:
王利青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人性
扶桑
严歌苓
包容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是一部蕴藏着诸多文化内涵的作品。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位19世纪末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妓女扶桑这一典型东方女性形象。文章从文化阐释的角度,从最高层雌性——母性的书写、完美人性的绽放和民族精神的表现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
-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特征研究
-
作者:
霍晓燕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群体
民族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女权解放运动
发展
-
描述:
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群体发展历史得到改变,并且在这一阶段,美国女性文学走进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用其独特的视角,客观再现了黑人群体涉及到的民族、性别与身份建构的复杂细致的情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萧红:民族与女性之间的“大智勇者”?
-
作者:
吴晓佳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主体
民族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
-
描述:
萧红本人及其作品从19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兴起至今,一直被视为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一个高峰。由于她的作品皆诞生于20世纪的抗战时期,民族与性别(尤其是民族与妇女)的关系成为解读这些作品所绕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