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文化霸权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热播女性本土剧为例
作者: 许加彪   韩青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土剧   文化霸权   媒介建构   女性媒介形象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热播女性本土剧虽改写了女性在电视媒介建构现实中"符号灭绝"的地位,但女性在电视媒介上的"出场"机制仍是一种被选择的建构,女性形象被不断类型化与脸谱化,依然遵循着男权文化主导的加工再现与叙事逻辑。在这种男权主导的符号框架下,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表达机制进行策略创新,为女性留下了一些必要的空间和舞台,成为妥协的场域。在面对文本的开放与多元中,女性在解读女性本土剧中可能获得了"麻醉性"的自我需求满足,而放弃了社会改良的要求。因此,面对内地热播女性本土剧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必
从Mulan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误读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作者: 邵艺楠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文化误读   文化霸权   个体主义  
描述: 文化误读是人们在面对他种文化时,常按照自己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去解读,从而导致他种文化被曲解的一种现象。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有时候掩藏于文化误读背后是他种文化的入侵和文化霸权的推行。本文就分析美国动画片 Mulan 中花木兰女性形象的有意误读和美国强势植入个体及女性主义的价值观来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革命变雌雄: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性别政治
作者: 韩琛   来源: 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电影   恋物   革命   性别政治   文化霸权  
描述: 作为一项针对资本主义商业电影机器的视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中的女性被塑造为新圣女战士。这些女性形象完全祛除了色情意味,放逐了窥淫式的凝视政治,并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凝结物投射于电影银幕,但与此同时又建构起新的恋物式观看:辗转于自然/性与革命/性之间的新女性,既表征又掩盖了革命父权意识形态所造成的阉割创伤。革命新女性是中国左翼运动想象现代民族国家,形塑社会主义现代性项目,建立文化霸权的一个重要话语范畴,然而却无法抗拒自然人性论的侵蚀,而今只能作为一种暧昧的后革命记忆而存在。
《慰安妇》中的无名女人
作者: 李金实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姓名   文化霸权   殖民主义   女性  
描述: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玉子·凯乐的《慰安妇》以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亚洲各国招募从军慰安妇的历史事件为大背景,用一名事件的亲历者和她的女儿交互的叙述,重构了历史记忆。其中几代女性人物丧失姓名、被符号化的姓名之殇是父权制、、制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女性"他者化"的隐喻。这些无名女人和失名女人用语言、身体、信仰等途径对姓名的重构,是对被压抑和消音的女性和族裔历史的重构。
社会性别、文化霸权与文学研究
作者: 彭体春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视角   生理性别   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性别关系   文化霸权   文学研究   性别研究   文学文本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社会性别概念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95北京世妇会后引起国内普遍关注。最近几年,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人文学科渐成显学。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Gender被译为“文化性别”、“社会性别”、“历史性别”、“性别”或“性属”等,不同的译法已经昭示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相关性,它可以涉入几乎所有人文学科。本文“性别”与“社会性别”通用,但由于“性别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与女性主义批评或女性文学批评混用,本文用“社会性别”概念时仅为起到陌生化效果。两性社会中,社会性别一般指时空维度内文化和社会形成的对生理性别差异及其关系的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