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安娜】搜索到相关结果 72 条
-
浅谈俄罗斯文学中优秀妇女形象
-
作者:
叶珊珊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卡捷琳娜
达吉雅娜
安娜
优秀妇女形象
叶莲娜
奥尔迦
-
描述:
19世纪20世纪初这一段时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俄罗斯文学女性画廊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女性形象,这些光彩照人,丰满深厚的女性形象,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列·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
作者:
王晓红
来源: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列·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
文化内涵
安娜
女性形象
吉提
-
描述:
列·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如试图反抗自身命运、追求爱情的安娜 ,温顺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的圣母形象吉提 ,以及受尽苦难、最终获得新生的玛丝洛娃。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高度
-
子君和安娜
-
作者:
陈伟莉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君
文学母题
安娜
文学创作
女性问题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问题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常写常新的文学母题,子君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其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一、作品及人物简介子君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小
-
盛衰“恶之花”——浅析斯佳丽与安娜
-
作者:
高鲜花
来源:
黑龙江史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娜
存在主义
性格
爱情
斯佳丽
时代环境
-
描述:
斯佳丽出现在通俗文学《飘》中,安娜是著名文豪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两部作品的文学史地位不同,主人公却都是富有不朽艺术魅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们生活在相似的时代大环境中,都敢于冲破世俗成见
-
女性的存在境遇与心路历程
-
作者:
杜庆华
来源:
云梦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莱纳夫人
欧洲
娜拉
安娜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19世纪中后期欧洲文学中三位各有特色又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女性形象,其家庭婚姻生活反叛行为显示出了当时欧洲女性的存在境遇及其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强化的轨迹。
-
浅谈俄罗斯女性雕塑家:安娜·卡卢布金娜之女性形象
-
作者:
吴强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体制
妇女形象
俄罗斯女性
美术学院
雕塑史
安娜
雕塑家
学院派
作品
女性形象
-
描述:
苏联的美术教育体制和模式对我国的美术学院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具有巨大的影响。提起俄罗斯雕塑家我们并不陌生,如尼·安得烈耶夫、谢·科年科夫、谢·梅尔库罗夫、伊·沙德尔
-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郭国庆
来源:
文学教育(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文学作品
移情
妇女
安娜
中国文化背景
揭露与批判
渥伦斯基
西门庆
女性形象
潘金莲
-
描述:
红杏出墙,移情别恋,这是中西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有些评论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妇女的红杏出墙,移情别恋是由于妇女在以权力结构为基础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里受深度压迫的缘故。因此妇女
-
评奥尼尔剧作中女性的浪漫与悲剧形象
-
作者:
卢伟敏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安娜
美国戏剧
影响深远
爱情
戏剧创作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尤金·奥尼尔(1888—1952),是美国戏剧的拓荒人,他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创作不但在美国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美国的戏剧之父,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少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将他列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
“中国第一媳妇”海清:谜一样的隐婚馨香久远
-
作者:
姜雪峰
来源:
伴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馨香
盐水鸭
神秘色彩
新闻发布会
观众
安娜
婚姻
女性形象
感情生活
双面胶
-
描述:
海清是我国著名演员,由于她在《玉观音》《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及《心术》等热播影视剧中,真情塑造了一个个秉性各异而又鲜活的女性形象,使其大受观众喜爱。不过,走红多年的海清的感情生活一直是谜团一片
-
安娜的血
-
作者:
何向阳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杂性格
心灵性
男性作家
角色化
繁漪
面具
安娜
脸谱
图腾
女性人物
-
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百年来的女性形象,检索起来,存在两种被动,一种被动在男性笔下,图腾与禁忌之识,人物的被动性在脸谱——角色化;图腾式的“母亲”形象与祸水式的“妖姬”形象所表征的女性不仅划开了善恶的经纬——哪怕简单到图解地步,也将单人物置于某一理念的符号化境地,所以无论善、恶,人物的“被塑”性到了可以理念标本抹煞血肉性格的地步,虽也有兼有二者复杂性格的繁漪式人物,但大多现场化平面化结局化,性格是给予设定的,它已然成型,至于女性的内心,多不深入介人,看不出变化,纵有演进,也多线性、单向,男性作家致力于树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