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造】搜索到相关结果 63 条
-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
作者:
刘香吉
刘吉美
来源: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塑造
女性形象
-
描述:
纵览沈从文的小说 ,可以看到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 ,既有纯清稚嫩的少女 ,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社会底层的少妇、妓女 ,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风貌、心理
-
评《水浒》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作者:
谭桂英
周健
来源: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
塑造
女性形象
-
描述:
《水浒》中所刻画的女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女英雄,如顾大嫂、孙二娘和扈三娘;一类是淫妇,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文章分析了这两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认为前者严重失真,背离生活实际,缺乏个性,显得
-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
作者:
任爱殊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美国黑人文学
觉醒
女性形象
-
描述: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黑人民族的性格,又具有美国文化的特色。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过程中,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她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从不同角度不断地为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注入新鲜的血液。
-
从电视媒体中看女性话语权及形象塑造的缺失
-
作者:
孙成英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电视媒体
女性话语权
形象缺失
-
描述:
随着世界东方的崛起,话语权的西渐东进,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女性话语权。然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电视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却存在着种种缺失,践踏了女性的话语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我们加以探讨、反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五四”时期女性形象塑造男女作家的差异
-
作者:
龙永干
姚长生
来源:
益阳师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男女作家
女性形象
差异
-
描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特别是“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塑造女性形象时,在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示、女性精神价值取向的构设及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追求。
-
试论丁玲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张汝敏
来源: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丁玲
小说
女性
-
描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丁玲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由追求个性解放到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这样几个不同的时期,而她的小说创作也同样经历了不同的创作历程,使她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
21世纪女馆员形象塑造
-
作者:
朱进彬
来源:
保山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塑造
女馆员
-
描述: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图书馆需要大批新型人才,未来女馆员该是什么样的形象,笔者认为21世纪的女馆员应集心灵美、形态美、语言美为一体,并具有精湛业务技能和广博科学知识的现代化职业女性的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切实撑起图书馆事业的半边天。
-
《新潮》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
作者:
唐俪宁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潮》小说
塑造
女性人物形象
-
描述:
《新潮》杂志是由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创设,共出版12期,代表性的有鲁迅的《明天》、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等等,《新潮》小的创作涉及着大量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各有不同,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就《新潮》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
贾平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
作者:
周悦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塑造
女性人物形象
-
描述: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他非常擅长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突出了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表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本文主要针对贾平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
萧红与丁玲作品中女性群像塑造的比较与分析
-
作者:
姜良琴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丁玲
萧红
女性群像
-
描述:
现代文学杰出的女作家萧红与丁玲内心有着共同的女性主义情结,均用其特有的女性视角书写女性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她们作为女性作家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本文从萧红与丁玲的创作背景出发,比较并分析两位作家在女性群像塑造上的特色,探究其共性和个性,以拓展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