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困境】搜索到相关结果 71 条
-
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
作者:
姜波
闻铭
来源:
理论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困境
女性主义
-
描述:
了一些局限和问题;因僵化的生搬硬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也遭到了社会的误解与非议。女性主义批评日趋保守的状态使女性文学研究陷入了误区与困境。
-
中国文坛中的“身体写作”
-
作者:
薛拴双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写作
内在特征
困境
-
描述: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所提出的"身体写作"理论对我国的女性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作家对这一理论作了自主的接受与实践。本文从中国文坛"身体写作"具备的内在特征和所面临的困境来分析"身体写作"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
论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及其后现代性
-
作者:
张立群
来源: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
后现代性
困境
女性主义
-
描述:
的。然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西方女性主义的表面化理解以及出版等因素都造成了这种写作在短暂繁荣之后的困境。我们是通过女性个人化写作与后现代具有共同点这一全新视角来揭示这种困境的。而这种操作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对女性个人化写作进行反思之后,建立真正属于中国的女性文学。
-
神化女性形象与诗人生存困境
-
作者:
何蕾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审美
神化
困境
女性
-
描述:
。这些偏离正统审美观的神化女性形象,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取向,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折射出诗人的生存困境。
-
哈代的女性意识和父权思想:解析哈代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李惠然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
苔丝
困境
男权思想
女性形象
-
描述:
哈代作为一名男性作家,笔下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但小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本文以苔丝这个女性形象为个案,总结出隐蔽的父权思想是哈代对女性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都渗透着女性意识和父权思想.
-
难以超越的困境——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哈代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海燕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
困境
男权思想
哈代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哈代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小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本文以苔丝这个女性形象为个案,总结出隐蔽的父权思想是哈代对女性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女性都注定无法摆脱困境。
-
“挥刀”的女人——浅析90后女性小说中的以极端方式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段纯洁
来源:
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迷惘
杀夫
困境
女性
-
描述:
1983年台湾女作家李昂发表中篇小说《杀夫》,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女性的杀夫行为,对杀夫现象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被迫杀夫。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小说中不断出现与《杀夫》女主人公林市类似的以极端方式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构成不可忽视的‘挥刀’的女人的群像,对这些女性形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抗争与迷失:司各特作品中的犹太女性
-
作者:
石梅芳
陈耀庭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犹太女性
瓦尔特·司各特
困境
启蒙运动
抗争
-
描述:
司各特在《艾凡赫》和《一个医生的女儿》中分别塑造了两位犹太女性的形象,一位是生活在中世纪、为守护信仰而选择流浪的蕊贝卡,另一位则是18世纪为了爱情而皈依基督教的齐丽娅。这两位女性性格虽截然不同,却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和困境。她们的抗争和努力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寻求宗教宽容、信仰自由的渴望
-
自我意识与他者镜像——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解析
-
作者:
张娜
来源:
电影新作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自我意识
困境
他者镜像
女性人物
-
描述:
关注的是她们的自我意识和她们在他者(男性)眼中的镜像,她和他的关系反映出其交往的困境,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建立适应当代社会的新的社会性别观念,在文化领域取得更深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
追寻失落的美——探索张欣对传统美德的思考
-
作者:
吕红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式化
理想化
困境
传统美德
女性
-
描述:
本文以《流年》、《岁月无敌》、《爱又如何》等小说为例,探索张欣对传统美德的思考。首先张欣的小说格外关注和赞美女性的传统美德;其次张欣通过展示传统女性面临的困境表达自己的关怀与忧虑;再次部分女性人物过于道德化而显得虚幻,呈现出理想化和模式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