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凯特·肖班】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寻求自我:《觉醒》的拉康式解读
-
作者:
邓瑶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
《觉醒》
女性意识
凯特·肖班
-
描述:
<觉醒>通过描述主人公爱德娜的觉醒,塑造了一位要求摆脱父权社会束缚,追寻自我身份与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爱德娜女性意识的复苏及自我认同.
-
双性同体:女性性别的理想——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觉醒》
-
作者:
王小航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特·肖班
觉醒
双性同体
性别
-
描述:
凯特·肖班是美国十九世纪末女性作家。她的《觉醒》因其大胆揭示女性肉体及精神的觉醒而遭当时评论界猛烈抨击并被列为禁书,但后来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推崇。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书中女主人公的内心渴求和外在境遇并分析创作者肖班试图塑造一个具有双性同体人格的新女性形象。
-
生命中的孤独 桎梏下的超越——论凯特·肖班的孤独意识
-
作者:
郝燕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父权制社会
凯特·肖班
孤独意识
-
描述: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
自由的呼唤——评述凯特·肖班的《一小时的故事》
-
作者:
谭进
来源:
双语学习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女性意识
凯特·肖班
反讽
-
描述:
凯特·肖班是一位曾经被人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被文学批评家们重新认识而闻名遐尔的美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班及其作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滥觞。本文旨在从形式主义角度通过探讨文中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日益觉醒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著者文摘]
-
从超验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凯特·肖班的《觉醒》
-
作者:
孙全军
来源:
外语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觉醒》
精神完美
凯特·肖班
超验主义
-
描述:
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因其浓厚的女性意识而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进入美国文学的经典之列。这部复杂而精妙的小说是一部可以从多重视角进行解读的佳作,包含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地方色彩等成分,也表现出浓厚的存在主义和当代女性主义色彩。本文试图发掘该小说中的超验主义元素,从超验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女主人公艾德娜发现自我、追求自立、实现精神完美的觉醒过程,以拓宽读者阅读该小说的视野。
-
两位“自由女性”形象:安娜·沃尔夫与艾德娜人物形象比较
-
作者:
高琳琳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艾德娜
凯特·肖班
自由女性
安娜·沃尔夫
人物形象
-
描述:
本文将两部经典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与艾德娜进行了人物形象比较,同时文章着重展示出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两位作家的独特之处。
-
蓝色的精灵: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运动的先声
-
作者:
王军
邱安昌
丁毅伟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意识
女权运动
凯特·肖班
文学运动
西方女性主义
女性创作
女性解放
女性文学
-
描述:
蓝色,或许是女性文学的象征。蓝色第一次与女性文学结缘是由于法国朗布耶侯爵夫人于1610年在私宅“蓝屋”举办了沙龙。在那个法国女性辉煌的时代,沙龙成风。几乎整个法国的上流社会人士和文学艺术家都做过法国贵妇人主持的沙龙的座上客,他们在“女王”们的招待下谈...
-
“女性文学”中的“黑子现象”——读《玩偶之家:1970》有感
-
作者:
成慧芳
来源: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女性作家
玩偶之家
《人间喜剧》
《玩偶之家》
“女性文学”
凯特·肖班
威拉·凯瑟
女权主义批评
易卜生
-
描述:
在西方,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及女权主义批评就已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头,“女性文学”因弗吉尼亚·伍尔芙、多丽丝·莱辛、娜塔丽·萨洛特、伊迪斯·沃顿等人的创作及大量女作家、女作者的参入而冠之以“爆炸文学”也似乎不算过分,女权主义批评也紧随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