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国家建构与妇女公共参与 组织变迁的视角
-
作者:
陈琼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参与管理
妇女
研究
-
描述:
本书认为从民族国家单向发展到民族民主国家均衡发展,一种形态的妇女组织必然由多种组织形态的妇女组织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结构来取代。在回溯了民族国家建构时期妇女组织的形成、流变之后,探讨了以国家社会关系转型为契机的民族民主国家均衡建构时期,妇联组织做出回应的必要性、可能性,提出了妇女问题的协同治理机制,并指出中国妇女组织改革必须纳入到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程。通过改革,使妇女组织回归到社会,让社会性妇女组织完全依靠培育自身生成和发展的社会土壤获得更为广大而健康的发展空间。
-
对亨利·詹姆斯与H.G.威尔斯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陈琼
来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维多利亚时期
H.G.威尔斯
女性形象
-
描述:
亨利·詹姆斯和H.G.威尔斯身处相近的年代,同样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深受维多利亚文学的影响。在塑造女性角色时,二者有别于前人的“房屋里的天使”等,创造了更加勇敢、善良、独立的女性角色。然而,有别于女性作家笔下为寻求独立自我,思想解放而努力的女主人公,亨利·詹姆斯和H.G.威尔斯所赞颂的美丽勇敢的女性,仍然不能摆脱低人一等的身份和美梦毁灭的悲惨命运。同时,亨利·詹姆斯和H.G.威尔斯截然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与人生经历,使得二者看待女性的角度存在偏差,这也造成了二者笔下的女性角色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完全
-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
作者:
陈琼瑛
来源:
大观(东京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悲剧
形象解读
女性
-
描述: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关注最多的是女性和女性生活,由于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深刻体味到了男性和一般女性体味不到的悲哀,因此她笔下的女性大多是悲剧人物,她也真实而细腻地想后来的读者展现了那些或一辈子被困在笼中的囚鸟似的女子,或丧失了人性的、心灵扭曲的女子,又或是随风飘荡的漂泊女子的悲剧形象.张爱玲对女性荒凉境遇的思考和追问,体现了她敢于正视女性弱点并能予以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本文主要解读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下女性生活的悲苦.
-
水做的女儿:林黛玉形象浅析
-
作者:
陈琼光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
典型
林黛玉
-
描述:
在我国古典文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独具艺术魅力。她孤高傲世,多愁善感,却又为人率真,心地光明。她博学多才,对爱情的追求始终不渝,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散发出永久的芳香,不愧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尊不朽的形象。
-
型塑与变革: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妇联组织研究
-
作者:
陈琼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联组织
认同
现代国家建构
-
描述:
现代国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核心标志,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导源于中华民族危难,尽管这段历史只有近百年,但它成功的以中国特色的路径呈现出来,成为世界近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思考现代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宏观背景。把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视为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个体之间集体行动的结果,是本研究的主线。在社会组织大家族中选择妇联组织,研究她与政党、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妇女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变迁是本研究的主题。论文思路如下:围绕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路及其如何影响各种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妇联组织生成、流变、
-
《侏儒回忆录》:三位女性的心路历程
-
作者:
陈琼琼
来源:
南通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实现
心路历程
《侏儒回忆录》
女性主义
-
描述:
瓦尔特·德拉梅尔(1873-1956)虽然出生于对女性要求严苛的维多利亚时代,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却较少拘泥于男权制社会为女性设置的固定模板。她们源自生活,个性分明,再现了那个时代里的女性生活的真实状况和精神面貌。本文以德拉梅尔最负盛名的小说《侏儒回忆录》为依托,以女性批评为理论指导,剖析以M小姐为核心的三位女性主人公的心路历程。M小姐的母亲卡洛琳,作为一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是众多维多利亚妇女的缩影;亦是当下女性主义竭力抨击的“屋内的天使”形象。然而,德拉梅尔笔下的这位传统女性,同样有自我追求的梦想。她时常
-
姐妹情谊:米勒小姐的独立意识解析
-
作者:
刘仪华
陈琼琼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意识
米勒小姐
姐妹情谊
-
描述:
在英国作家德拉梅尔的笔下,米勒小姐的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男性作家笔下的“天使”或“魔鬼”范式,而是“天使”与“魔鬼”多元共存的“新女性”形象。米勒小姐在与男权制的漫长抗争中,十分珍视“姐妹情谊”的构建,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