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用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解读麦琪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者: 郑秋红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乔治·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父权制自我意识  
描述: 乔治·艾略特在其著名的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充分展现了在其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对女性言行举止和道德规范的要求。问世以来,这部小说的结局部分一直广受关注。许多学者纷纷表达其困惑和质疑,他们认为主人公麦琪的死亡结局完全不符合逻辑,非常突兀。本文将尝试利用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来论证小说的结局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分析作者安排麦琪死亡的深刻用意。该小说中,主人公麦琪在她短暂的一生中,虽常常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一直努力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立足于对麦琪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与发展变化的讨论
论吉本芭娜娜前期作品中的年轻女性像
作者: 郑秋迪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不幸   设定意图   成长   吉本芭娜娜   年轻女性  
描述: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前有名的女作家,本名吉本真秀子,是著名评论家、诗人吉本隆明的次女。1988年,吉本芭娜娜凭借小说《キシチン》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性女作家。与村上春树并称为日本文坛的双壁。她的作品不仅被年轻女性所喜爱,连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还接连获得了海燕新人奖、泉镜花文学奖、艺术选奖新人奖、山本周五郎奖等等文学奖。因此日本报纸杂志界一时出现了“吉本芭娜娜现象”。进入90年代后,因其小说被翻译成外国语言而被海外所熟知,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又迎来了“第二次芭娜娜热潮”。目前,吉本芭娜娜
《北洋画报》:中国服饰的时尚审美(1926年-1937年)
作者: 郑若之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洋画报》   服饰   女性主义   时尚审美   性别  
描述: 创刊于20世纪初的《北洋画报》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扇窗口。本文通过对《北洋画报》中电影明星、名媛闺秀、服饰广告、时装画设计、服饰评论等诸多服饰时尚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拟展现或还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众的服饰审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的变化。 《北洋画报》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繁荣-衰弱的历史轨迹。它以“传播新时事、提倡新艺术、灌输新知识”为办刊的宗旨,而一报多刊、女性视角、广东情节则是它的特色所在。透过《北洋画报》中所展示的中西服饰,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中西审美的观念、价值理念、消费观念的差异。
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紫色》与《相助》的对比研究
作者: 郑雪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色》   精神成长   黑人女性   《相助》  
描述: 本文以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与美国新兴白人女性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相助》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两部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姐妹情谊”的主题研究以及叙事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以这两部小说中黑人女性精神成长之路为核心探究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核心主题。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艾丽斯·沃克和凯瑟琳·斯多克特的生平以及两部小说的创作概况,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创作的研究现状,继而将这些学术成果整合,说明了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及意义所在。第一章名为“觉
金基德电影研究:以共生主题为视角
作者: 郑悦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设置   影像风格   共生主题   金基德电影  
描述: 本文以共生主题为视角深入解读金基德电影创作。从金基德电影作品中提炼出其电影创作的共生主题,挖掘共生主题的思想渊源,并以金基德电影的现代寓言故事为文本,解读其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故事现场与情节、以及极具金氏特色鲜活人物形象与影像风格,印证共生主题的存在与意义。共生,意味着互惠互利,打破隔阂与障碍,许多不同的元素在极大范围内和谐相处。金基德电影的共生主题是指其作品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由矛盾冲突的紧张态势走向平和多元的共生状态之历程。而共生主题的思想渊源正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在此基础之
圣经中妻子形象的互文性研究
作者: 郑鸿雨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内互文   《圣经》   妻子形象  
描述: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还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圣经》以其丰富的叙事技巧,对人物形象进行生动的刻画,其所具有的文学性早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但对其叙事技巧所进行的互文性解读却相对较晚。长期以来,许多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其他文学作品和《圣经》之间的互文性,而对《圣经》本身存在的内互文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更不用说从内互文性的角度对圣经中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开始有女性主义学者从性别视角方面研究圣经女性形象的叙事特点,互文性理论也逐渐成熟并进入到文学研究
一位叛逆女性的寻求自我之路:凯特·肖邦笔下的美国新女性形象爱德娜
作者: 郑婷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觉醒》   新女性形象  
描述: 该文探讨了爱德娜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完整过程,包括:前奏;起因;开始;进步和升华.主体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首先分析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欺骗、奴役女性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它对解释爱德娜逐渐变化的言行起关键性作用;随后论述了爱德娜开始觉察到的压抑感,也正?
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探析
作者: 郑艳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姜文   影像语言   精神探索   叙事特色   人物形象   艺术个性  
描述: 在姜文近20年的执导电影的经历中,共为银幕奉献了四部优秀作品,分别为《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保持了一流的艺术水准和良好的票房成绩,广受专家学者和影迷的赞誉,但目前对姜文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姜文导演的电影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化艺术特征,浪漫而华美、神秘而饱满、热情而复杂、强劲酷烈、自由奔放、同时又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对历史和人生有深刻的反省和洞悉能力,使其区分于同时期的其他导演,自成一派。本文以姜文的四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具体文本,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符号学
女性欲望的消费再现——最近十年网络穿越小说研究
作者: 郑甜甜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网络穿越小说   青年女性   网络文化  
描述: 自04年《梦回大清》在晋江原创网(后改名晋江文学城)发表以来,一股穿越风席卷了整个网络,网络穿越小说以其惊人的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成为一个网络文化热点问题。网络穿越小说在07年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当下的穿越小说已不似07年那般火热,但其产量依然可观。网络穿越小说热作为一个文学、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这一受众群体独有的心理特征,对网络穿越小说进行解读,可以揭示隐藏在这一文学现象背后的心理状况,从而揭示整个社会的某些症结。本文采用症候式的文化研究方法,通过对网络穿越小说的分析,来剖析这一类型小说的受众——青年女性
关锦鹏电影的性别意识
作者: 郑冬瑜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锦鹏电影   性别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探讨香港导演关锦鹏电影的性别意识,提出关锦鹏电影的性别意识既不是大多数男性导演的男性中心视角,也不是女性主义导演策略性的激进观点,而是超越两性之上,相对平等而人性化的观念。关锦鹏始终关注女性的生存情境,致力于刻画女性的心理活动,挖掘女性的内在刚性品质,让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从四方面加以论述。首先通过分析关锦鹏的成长过程与个人经历,了解他的性别意识。其次通过对关锦鹏电影的女性题材、叙事视角和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其电影内容表达的性别意识。第三通过对关锦鹏电影的画面、声音及细节设置的分析,探讨其电影影像
< 1 2 3 4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