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谭湘,丹娅,戴锦华】搜索到相关结果 35 条
-
城市与女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四人谈
-
作者:
谭湘
丹娅
戴锦华
来源: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城市与女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四人谈
-
“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前景
-
作者:
谭湘
来源:
红岩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女性意识
女性话语
中国女性文学
发展前景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写作
两性对话
-
描述:
时间:1998年11月12日地点:重庆沙坪坝金太阳宾馆主持人:谭湘谭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秘书长、《当代人》副主编):我参与女性文学研究的时间不长,本来无意于主持这个"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学术研讨会"中的"会中会",可是几天来,一拨儿一拨儿的女同胞找到我,交流或述说我们彼此对于女性文学的热情以及新的思考或发现,大家都有意以一个专门的时间坐一坐;而恰好许多男性精英也出现在这个当代文
-
“理性“与激情“:对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
-
作者:
谭湘
来源:
红岩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中国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理性“与激情“:对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
-
理性与激情(对近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
-
作者:
谭湘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理性与激情(对近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
-
中国女性文学三十年(提要)
-
作者:
谭湘
来源:
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2010年的今天回望历史,如果我们以1980年这个时间点划线,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伴随和纠结中国女性文学三十年。
-
“性别”作为关键词——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一种描述
-
作者:
谭湘
来源: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性别这个词的原义在辞典和个人履历表里,指人的自然属性,类属性,即男女两性的区别。进入社会日常语境,性别一词则可能承载和辨析出男女两性在诸如文化、历史、美学、社会、包括文学和人类学等多重意蕴中的区别。理论研究工作者为了强调这种属性和特征常常以社会性别一言以蔽之。
-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
作者:
戴锦华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寻根小说
性别秩序
八十年代
男权文化
新潮小说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女性文化
精英知识分子
-
描述: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戴锦华Thisarticleanalyseshowwomenhavebeenportrayedinliteraryworkssincethe1980s:The“recurence”ofthefemalesex...
-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
作者:
戴锦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导演
叙事模式
男权文化
当代中国妇女
中国大陆
当代中国电影
主流电影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
描述: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戴锦华1.引言当代(1949年──)中国女性所遭遇的文化困境似乎是一种逻辑的谬误,一个颇为荒诞的怪圈与悖论。一个在五四文化革命之后艰难地浮出历史地表的性别,却在她们终于和男人共同拥有了辽阔的天空和伸延的地...
-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
作者:
戴锦华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导演
叙事模式
男权文化
当代中国妇女
中国大陆
当代中国电影
主流电影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
描述: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戴锦华1.引言当代(1949年──)中国女性所遭遇的文化困境似乎是一种逻辑的谬误,一个颇为荒诞的怪圈与悖论。一个在五四文化革命之后艰难地浮出历史地表的性别,却在她们终于和男人共同拥有了辽阔的天空和伸延的地...
-
世纪之门:跨入世纪之门的中国女性
-
作者:
戴锦华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再一次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再一次遭遇着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再有次于世界一体化的多种选择中别无选择。如果说,上一个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甲的护航之下洪水般地突破了老中国闭锁高墙的西方文明,此后,老中国的一切遭遇着再阐释与被构造的文化命运;那么,这又一次的跨世纪,中国再度于对世界语境的再取位中遭遇着新的文化构造与被构造过程。如果说,一百年,中国在持续的、不同震级的动荡中,社会、文化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