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学著作概览》简介
-
作者:
薛宝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出版社
社会性别
研究进程
云南民族大学
妇女问题
中国社会
少数民族女性
女性学
新兴学科
女性问题
-
描述:
女性学著作概览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杨国才教授编著的《女性学著作概览》,于2012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云南民族大学资助,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系列成果之一。女性学(Women’s studies)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女性问题研究进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妇女问题在主流社会日益突出,对妇女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以妇女问题为切入点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从初期的婚姻家庭到妇女参政议政、女性就业、女性解放、女性发展等,众多学
-
铁凝小说母亲形象分析
-
作者:
薛芳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理想自然母性
铁凝
小说
-
描述:
铁凝以理性变幻的笔调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理想自然母性的强烈呼唤,给当代女性文学增添了许多深刻独特的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了铁凝小说的母性意识,即对传统"良"母形象的赞美与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
-
中国文坛中的“身体写作”
-
作者:
薛拴双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写作
内在特征
困境
-
描述: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所提出的"身体写作"理论对我国的女性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作家对这一理论作了自主的接受与实践。本文从中国文坛"身体写作"具备的内在特征和所面临的困境来分析"身体写作"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
对陷阱中人类生活的探究:斯好小说解读
-
作者:
薛南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情
追问
追求
内心
散文创作
探究
荒诞感
女性文学
小说
生命意义
-
描述:
斯好早期的散文创作总是带着脉脉温情去描画生活和大自然,表现对爱和美的追求。但进入90年代之后,其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现实的平庸委琐、人性的冷峻严酷的感受取代了她先前对爱和美的不懈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的荒诞感,对“我”是谁的反省,对个人内心的审视,成为她创作的主题——如果说对自我的关注甚至爱怜是90年代女性文学的基本倾向,那么,从对生活的积极肯定到对生活的怀疑和质询则构成了斯好的风格个性。
-
把自己写进文本——论《月亮·生命·创造》所构建的女性躯体修辞学
-
作者:
薛南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男性话语
法国女性主义
生命体验
躯体修辞
埃莱娜·西苏
文本
叶梦
女性文学
性别角色
-
描述:
把自己写进文本——论《月亮·生命·创造》所构建的女性躯体修辞学
-
新古典的现代性灵派——简媜散文论
-
作者:
薛南
来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女性主义
现代意义
古典主义
-
描述:
简媜散文表达的重心不在求取社会的改造,而是在于追求内心的自我修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对世事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深受道释之影响;而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现实责任的强调,又显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刻痕。另一方面,其散文又氤氲着浓郁的现代情思。无论是对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特征的观照,还是其带有新女性主义色彩的爱情、婚姻观,抑或对时世的不满与批判,都显示着与传统女性文学的不同。她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
-
善于把握生活
-
作者:
薛晖
来源:
长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装
精心设计
天津大学
审美情趣
时间表
钢琴曲
女性文学
中老年时装
人文与社会科学
古典诗词
-
描述:
走进董淑瑞老师家里的时候,正是一个三月的早晨,舒缓的钢琴曲在屋子里回荡,驱走了早春的寒意。这是一个普通然而却经过精心设计的家,从素雅的白窗纱到书架里精巧的摆设,无一不透出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就是天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董淑瑞老师的家。 年已花甲的董老师退休三四年了,但这几年似乎比上班那会儿更忙碌。除了仍担任一周三个上午的课以外,她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
-
善于把握生活
-
作者:
薛晖
来源:
华夏长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她说
修养方面
四年
挤时间
社会科学系
女性学
女性问题
青年会
花式
古典诗词
-
描述:
走进董淑瑞老师家里的时候,正是一个三月的早晨,舒缓的钢琴曲在屋子里回荡,驱走了早春的寒意。这是一个普通然而却经过精心设计的家,从素雅的白窗纱到书架里精巧的摆设,无一不透出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就是天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董淑瑞老师的家。 年已花甲的董老师退休三四年了,但这几年似乎比上班那会儿更忙碌。除了仍担任一周三个上午的课以外,她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
-
论清代仕女画中的审美文化蕴涵
-
作者:
薛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审美文化蕴涵
女性形象
仕女画
-
描述:
清代人物画的典型风貌并没有表现在各种帝王将相、道释人物等形象上,而主要表现在仕女画中。魏晋南北朝高古端严与唐代体态丰颖的仕女形象分别展示着那一时代的审美趣味,而至明清,女性形象开始偏向于纤巧柔婉,这种女性纤弱的变化,虽然再现了魏晋时期清瘦秀美的仕女造型却失去了那时期绰姿意态之中的飘逸感,更多的呈现了“纤巧柔弱、郁悒愁苦”的病态美,这种纤瘦的形象特征在清代仕女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无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改琦、费丹旭、王素、余集等画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审美风格,在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由丰肥为美向纤弱多愁
-
契诃夫小说悲情女性形象及艺术表现分析
-
作者:
薛燕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契诃夫
艺术表现
悲情女性
-
描述: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个对于现实极为敏感的作家。他把目光停驻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上,在普通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潜藏的悲剧性。他不仅关注外在物质的贫困造成的对人的挤压、庸俗的环境对人的窒息,更深入人物的内心生活,深入到灵魂的深处,探究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苦难、挣扎、希望与失望。文学的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表现对于人的关怀,所以探讨作家对于人的苦难、不幸的表现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契诃夫小说中不计其数的人物画廊中的一类——悲情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