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剪不断,理还乱
作者: 陈树萍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亲情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5)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二十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她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无字》人物众多,谱系复杂,吴为则是人物的连接点,作者以吴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则可以透过吴为的眼睛看到《无字》折射出的多个问题。一、崇拜之爱与“精神寻父”吴为对于男人的爱源于崇拜。她之所以
张幼仪:说不定,我最爱他
作者: 陈家萍   来源: 晚报文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流利   德国人   婚姻   衣服   东西   人生理念   英国   女性形象   妊娠反应  
描述: 1920年初冬,一艘从中国来的轮船缓缓靠岸,一位中国少妇走下船。时年20岁、婚龄5年的张幼仪,奉公婆之命从硖石来,投奔在英国的徐志摩。徐志摩皱着剑眉注视着阔别两年的张幼仪,然后在附近商店替张幼仪挑选了衣服和鞋子,旧衣物被他随手扔到箱子里,扔得她心头一痛。
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英雄形象
作者: 张玉萍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王母   女娲   英雄形象   恐惧心理   概括总结   中国古代神话   嫦娥奔月   女性形象   重要贡献   母系社会  
描述: 中国古代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又如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逐日英雄夸父,撞断天柱的共工,猛志常在的刑天,衔石填海的精卫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当代女性期刊的话语
作者: 赵莉萍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期刊   社会性别   话语  
描述: 对女性期刊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社会性别理论以及传媒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展开的.从社会性别视角来解读女性期刊发现,其所呈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女性的私人化领域,女性仍然复制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期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体现着传统媒体中一贯的性别歧视.可见,多数女性期刊仍然把传统的性别话语作为话语主体.
夏泼与爱米丽亚两个女性形象比较——重读《名利场》
作者: 高丽萍   来源: 济宁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文化内涵   萨克雷   《名利场》  
描述: 英国 1 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中有两个重要人物 :夏泼和爱米丽亚。通过对夏泼与爱米丽亚性格及遭遇的比较 ,可以看出小说家针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道德要求 ,参考小说家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作家从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夏泼这个遭贬抑的形象和爱米丽亚这个受赞赏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性别文化内涵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作者: 陈树萍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女性形象   人性精神  
描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5月)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20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她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无字>人物众多,谱系复杂,吴为则是人物的连接点,作者以吴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则可以透过吴为的眼睛看到<无字>折射出的多个问题.
《人民公仆》中的女性人物解读
作者: 孙翠萍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财产   工具   无意识   《人民公仆》   女性  
描述: 小说《人民公仆》是非洲文学大师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的政治斗争为主线,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女性人物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但却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后殖民时代,非洲女性依然是男性的财产与工具,同时女性无意识地认同了男性对她们的定位。
娜拉:从出走到归来:论郭沫若历史剧中女性形象及主体精神的嬗变
作者: 游翠萍   来源: 郭沫若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   父之法   自我   认同   命名  
描述: 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从男性秩序的反抗者到男性秩序的认同者 ,从极度膨胀的个体到二人关系中的“身”,从西方式的个性本位到传统的集体本位 ,女性的主体精神也经历了一个从出走到归来的过程。这个主体自我是在认同机制中形成的。女性通过不断放弃自我的欲望向男性法则认同 ,从而在“父之法”中获得名字和位置。
说不定,我最爱他
作者: 陈家萍   来源: 长江文艺·纪实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口文/陈家 1920年初冬,一艘从中国开来的轮船缓缓停靠在法国的马赛港,一位中国少妇优雅地走下船。她就是张幼仪,当时20岁,婚龄5年,奉公婆之命漂洋过海,投奔在英国生活的丈夫徐志摩
从小说《可食的女人》看妇女突围的可能性
作者: 李淑萍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妇女形象   《可食的女人》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可食的女人》中的三个女性形象,论述经济发展给妇女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
< 1 2 3 ... 25 26 27 ... 56 57 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