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银幕女性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信仰表达
-
作者:
裴亚莉
来源:
“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银幕女性形象
社会主义中国
现实生活
艺术创作
信仰表达
-
描述:
本文选取《白毛女》、《祝福》和《李双双》三个创作于新中国17年时期的影片,借助这些影片对喜儿、祥林嫂和李双双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试图证实:在新中国17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表述各个时代和各种人群的信仰问题,其本身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些被称之为封建迷信的“信仰”,将会被另一种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或说是共产主义信仰完全代替。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乌托邦,也是关乎“另外一个世界”的想象,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经验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双重显现。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与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对比研究
-
作者:
张莉
施晓莉
来源:
2015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5)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女性观
原因
威廉·福克纳
比较研究
-
描述: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关注女性生活和命运,但笔下女性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家庭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女性人物的不同刻画体现
-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阿契贝《荒原蚁丘》小说人物比阿特丽丝形象浅析
-
作者:
李莉
来源:
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非洲发展趋势与中非关系前景高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非洲女性
女性
男性中心主义
-
描述:
《荒原蚁丘》是当代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阿契贝的一篇重要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对比阿特丽丝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让世人对当代非洲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也回应了评论家们对阿契贝小说创作忽略非洲女性的指责。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比阿特丽丝形象进行探讨,以她的童年经历作为切入点分析她成长背后的隐痛,展示她对本土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男性中心主义的警惕与批判;同时揭示出非洲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面临的种种话语诱惑与陷阱,并挖掘
-
《红发卡》创作小结
-
作者:
丁嘉莉
来源:
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在影片《红发卡》中,我扮演的是一个中年知识女性的形象。这是与我以往塑造的人物类型不同的,因此感到一定压力。但是,这也是我欣然地接受这部戏的重要原因——我认为这个角色是对自己表演的一次挑战。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