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甄艳华,韩艺】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女性的教育—《妻子与女儿》中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甄艳华
韩艺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妻子与女儿
女性主义
-
描述:
《妻子与女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最后一部小说,作者在《妻子与女儿》中塑造了两位女儿的形象,莫利和辛西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两位主人公的女性人物形象,是不同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
-
道德困境与个人成长:盖斯凯尔社会小说中女主人公心路历程
-
作者:
甄艳华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小说
道德困境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女性主义
-
描述:
维多利亚女性问题与工业化社会问题是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作品所普遍呈现的主题。国内外现有研究,一方面批评盖斯凯尔社会小说中女性主义精神的存在或缺失,另一方面则把其作品定位于反思工业化社会问题的小说。换言之,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从两个视角探讨了盖斯凯尔的小说作品特征,但却未能解决一个相关问题,即,女性主义精神的存在或缺失与对工业化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论文试图从女性问题入手,将女性问题置于维多利亚工业化社会的语境进行探讨,目的是在消除女性问题和工业化社会问题之间界限的前提下,重新阐释
-
从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体会女性意识
-
作者:
甄艳华
夏丽莹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女性意识
英国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西方的十九世纪前,男性作家一直主导着文学领域,由于当时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受到的教育程度都亚于男性,所以在文学领域,女性长期处于空窗状态.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女性的文化素养被认为是一种“多余”,所以在大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低下的女性形象,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女性文学的崛起意味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真正的女性文学起源于19世纪,众多的女性作家出现,摧毁了女性在文坛的空窗状态,用她们的笔控诉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等.在她们的笔下,女性改变了其一贯的温柔形象,表现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盖斯凯尔小说《妻子与女儿》
-
作者:
韩艺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妻子与女儿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早期和中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尽管生活琐事繁杂,盖斯凯尔还是以过人的精力为后世留下了七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一部传记和超过40部短片小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盖斯凯尔的小说备受各类学者和批评家的重视,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璀璨夺目的重要女性作家。《妻子与女儿》(1866)是盖斯凯尔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也是盖斯凯尔创作技巧达到巅峰时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对四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描写,盖斯凯尔提到了从女儿转变到妻子的教育这一全新话题。
-
从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谈早期女性主义文学
-
作者:
甄艳华
李欣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爱情观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社会观
十九世纪英国小说
-
描述:
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空前繁荣,其中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以女性为中心小说,这些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比以往更加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反映当时女性思想形态和生活状态,为此许多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都是从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开始的。本文借助于伊莱恩.肖瓦尔特等文学批评家的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理论,选取四部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代表之作,对小说及其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和社会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
-
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
作者:
甄艳华
杨音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影响
女性主义诗学
中国女性文学
-
描述: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最初是以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形象为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接受者所喜爱.新时期以后,她更多的是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形象凸现于中国文坛,尤其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并促进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从而能更好的帮助读者深入地领会和欣赏中国近当代女性文学.
-
《奥菲莉亚》的悲剧——浅析拉斐尔前派
-
作者:
韩艺莹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
文学
艺术
悲剧
奥菲莉亚
-
描述:
从1810年至1820年的英国摄政王时代到维多利亚王朝建立期间,国家政治日益腐朽,贵族享乐之风比以前更加放纵,许多问题已经摆在了社会面前。艺术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繁荣,这种繁荣中却潜藏着某种危机,布莱克晚年的艺术消极倾向就是艺术家对现实失去信心的表现。这段时间里,英国社会上出现了一派柔糜的浮华之风,艺术上出现了浓厚的矫饰风气,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泰布尔曾于1821年预言过,在三十年之内英国艺术将濒于灭亡。严峻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一群热血青年艺术家的认真思考。他们认为艺术应该随时代而发展,不能因袭教条,应该创新
-
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形象研究
-
作者:
韩艺通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案分析
演变
杨家将故事
杨门女将
思想文化背景
-
描述:
杨家将英勇抗击外敌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其中武艺高强、英姿飒爽、与杨门男性同样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形象,尤其得到民间受众的欢迎。本文以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形象群体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分析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其所反映的思想理念,并就这一群体形象的产生与明代社会的关系,略谈自己的看法。本文分绪论、第一、二、三章、结语五部分。第一章,探讨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有关杨家将的历史记载为源头,以相关题材的元杂剧、明代小说和清代、近现代地方戏曲等作品为考察范围,从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