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 韩玲   来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自我   认知他者   女性主体意识  
描述: 《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人物关系揭示出来的。从她与达西和韦翰等男性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他者到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她与几位女性人物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自我到批判社会的过程。这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有文学意义还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沉沦与抗争——已故上校的女儿与马贩子的女儿之比较
作者: 梁艳玲   来源: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沦   丧己   葆真   抗争   精神境界  
描述: 本文从社会背景、精神境界、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角度对《已故上校的女儿》与《马贩子的女儿》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造成他们不同命运的复杂根源,以此来启迪现代女性如何规划人生、把握命运。
从政治解放到自我解放——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程的研究
作者: 刘志玲   来源: 前沿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运动   政治解放   主体意识   自我解放  
描述: 我国的妇女运动起源于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革命中的妇女运动归于失败;共产党成立后,将妇女运动带上了正确的道路,妇女在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缺乏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获得了一系列社会权利,妇女获得了政治层面上的解放,70年代末的改革引发的妇女问题,促进了女性的反思,女性主体意识出现,开始寻求自我解放。
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
作者: 李玲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题材与《红楼梦》的影响
作者: 吴艳玲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题材与《红楼梦》的影响
清代女作家沈善宝年谱前篇
作者: 鍾慧玲   来源: 东海中文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善宝   清代   女作家  
描述: 沈善寶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活躍於江南及北京文壇的女作家。著作豐富,交遊廣闊,負有盛名,對於清代女性文學發展具有相當貢獻。 本文考訂沈善寶前期階段之命運遭遇、師友往來、生活遊蹤等重要行誼,按年編次求覈。除依據其全集外,並參考時人詩文別集、史傳方志等相關資料印證之。以呈現沈善寶前期之生命歷程及其思想感情,裨有助於對其作品深入了解。 本文繫年起自嘉慶十三年(1808),迄於道光十七年(1837),亦即沈善寶三十歲以前之經歷。
分裂中的融合——从女权主义视角来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 马京玲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托马斯·哈代   女权主义   英国小说   《德伯家的苔丝》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成就不仅体现于田园生活的描绘和非凡的悲剧艺术,而且重点表现于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他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往往被赋予悲剧性的命运,但这其后所蕴藏的不是他的厌女倾向,而恰恰是他独特的女权意识。与其他男性作家不同的是,他试图打破文学传统,塑造新女性形象,同情女性所处的生活和情感困境,给予她们一种人文主义关怀。 本文着重从女权主义视角来解读和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探讨哈代在其中所要传递的女权意识。第一章从苔丝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来探索哈代独特的婚姻观,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问题研究
作者: 谷金玲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刻板印象   女性与媒介研究  
描述: 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女性形象描述的刻板化、扭曲化以及不充分化,这些是与男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商业文化的大肆泛滥以及媒体自身的内部因素等脱不开干系的。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也是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以使现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对于这种潜藏的问题,我们需要把它“挖”出来,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修正。 本文正是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重新审视媒介中女性形象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挖掘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原因,并对此现象从
女性解放的破产和对传统的回归:《白鹿原》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分析
作者: 李法玲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女性解放   破产   女性形象   回归传统  
描述: 1997年12月19日陈忠实的《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一时畅销不衰,评论界也众说纷纭。《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它描写了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斗争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这种戏剧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伦理道德的,也有婚姻爱情的。在这一系列论述中既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黑娃、朱先生等男性代表,也描写了白灵、田小娥、仙草等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既有以白赵氏、吴仙草为代
元杂剧底层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冯晓玲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底层女性   形象分析  
描述: 在元杂剧中,旦本剧占总剧目的三分之一,而以处在底层的女性为关注对象的作品又占旦本剧的二分之一以上。作为卑微的底层女性,在《全元戏曲》中主要涉及妓女、婢女、寡妇、弃妇和仆妇等,她们不仅身处社会最底层,且命运极其悲惨。但可贵的是,在遭遇如此不幸人生境遇的情况下,她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公平的命运,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抗争意识,甚至不惜失去生命。她们大多具有大胆果决、机智勇敢、主动执着、泼辣豪迈、乐观率直的性格特征,她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意志抗拒不公平的社会,争取幸福的生活,成为中国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