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妇女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妇女工作初探
-
作者:
徐晓玲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基层妇女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妇女工作初探
-
妇女的人权与法律
-
作者:
李线玲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府政策
国家根本大法
妇女参政
宪法保障
中国妇女
反家庭暴力法
妇女维权
法律保障
妇女组织
家庭暴力
-
描述:
进展和成就1.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妇女人权2004年3月,中国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人权人宪,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政府政策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不仅完善了中国人权的宪法保障,同时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作者:
梅玲薇
来源:
卷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父权文化
女性文学
性别
-
描述: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觉察到,文学作品与男女性别之间似乎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的。那么这种关系具体是什么呢?造成两种性别与文学不同关系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女性在文学中又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本文就旨在探讨这一系列的问题。
-
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作家作品特征研究
-
作者:
王玲
何泠静
来源:
萍乡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特征
美国加勒比海裔
作品
-
描述:
美国文坛之所以精彩纷呈,少数族裔作家功不可没。而其中,女性作家因其匠心独运的写作方式和视角,在美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如著名的加勒比海裔女性作家珀尔·马歇尔(Paule Marshall)、奥瑞德·洛德(Audre Lorde)、米歇尔·克里夫(Michelle Cliff)和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等。本文拟结合美国加勒比海裔的历史和生存境况,分析这几位加勒比海裔女作家的作品特征,让读者对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特点有更深的了解。
-
伍尔夫与张爱玲女性主义创作比较研究
-
作者:
刘玲
来源:
伊犁师范学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伍尔夫
张爱玲
男性形象
女性意识
悲剧化叙事
-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伍尔夫在其作品中关注妇女问题,在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来展现两性社会地位的悬殊,并试图寻求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使女性被承认,拥有自由和话语权,她用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独一无二的价值,告诉世人在男权社会中妇女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经历了战争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其小说中对两性关系的剖析和都市发现都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张爱玲
-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探究
-
作者:
吴艳玲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同性恋
女性主义电影
女性主义
女性
-
描述: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发生了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激进政治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主导力量的新青年们,企图推翻他们的父辈悉心维护的价值观。女性主义以此为契机,以各种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电影作为一种隐喻的艺术作品,一直都受到各个流派的密切关注。从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当中就有了女性角色,女性也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主义电影里的女性有着各种各样的姿态和角色设定,从妙龄的少女、新婚的妻子、哺乳的母亲到孱弱的老太太。正是因为电影里的这些女性角色,才丰富了电影叙事的完整性。本文将结合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来对
-
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奥菲利亚的觉醒
-
作者:
何玲晓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奥菲利亚
觉醒
女性主义批评
《哈姆雷特》
-
描述: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作家,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悲剧经典《哈姆雷特》一直都是人们广泛研究的文本,研究内容涉及悲剧美学、疯癫性、宗教救赎和死亡等。在西方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下,文学作品的评论也大多集中于男性主角,《哈姆雷特》也不例外。在女性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的背景下,缺乏自主性的女性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涉及的文学批评也多集中于女性作家的作品和主角是女性人物的作品,而对于《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作者会以女
-
亦舒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
-
作者:
蒋玲凤
来源:
华侨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模式
亦舒
女性叙事
叙事声音
叙事视角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大陆曾经掀起一股“亦舒热”,直至如今,仍有许多读者痴迷于亦舒的言情小说。本文为了深入探究亦舒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从亦舒言情小说的女性叙事的角度出发,着力研究亦舒言情小说在叙事模式、叙事声音,以及叙事角度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亦舒言情小说的研究情况,并指出从女性叙事角度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艺术价值、创新点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中的人物模式和情节模式。我们仔细阅读亦舒的言情小说,发现其言情小说存在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其笔下的女性
-
20世纪菲华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变迁的研究
-
作者:
敖梦玲
来源:
华侨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20世纪
家庭与社会角色变迁
菲华女性
-
描述:
在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女性研究较为薄弱,迄今为止,有关菲律宾华侨华人女性的研究还非常少,笔者希望就此课题展开尝试。根据2013及2014年两次暑期赴菲调研所获文献及访谈资料,本文分三个时期对菲华女性家庭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进行了梳理。一、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20世纪前,赴菲女性人数极少。1898年美国统治开始后,将排华法案引入菲律宾,此间仅有少数女性能以家眷身份入境,其活动主要局限在家庭。30年代后国内动荡的局势促使成规模的女性以难民身份赴菲,这既壮大了菲华女性的力量,也减少了以往由于性别比率悬殊而造成
-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复调艺术
-
作者:
钟许玲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未完成性
复调艺术
《最蓝的眼睛》
复调对话
作者与主角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也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1993年,莫里森更是凭借其创作成就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情感炽热,富有诗意,深刻反映了美国黑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生活。《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受白人主流文化压制下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童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小说也因其所采用的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及其所反映的种族压迫大背景之下的黑人命运,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青睐。《最蓝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