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析简爱形象的时代意义
作者: 蔡雪岚   郑英玲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反抗性格   简·爱   时代意义  
描述: 简·爱是夏绿蒂·勃朗特在她的代表作《简·爱》中塑造的一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作者自始至终突出地刻画了简·爱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独立性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艾。本文主要探讨简爱形象的时代意义。
城市女性与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
作者: 刘淑玲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批判   城市女性   京派小说  
描述: 京派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 ,研究者所注目的往往是他们作品的乡土特色和风格特征。本文以“城市女性”作为切入口 ,通过对京派作家城市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 ,着重阐明京派作家面临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现象而产生出来的“城市厌倦”与“乡村依恋”这种独特的文人心态。
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覆盖
作者: 西慧玲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池莉   小说   女性  
描述: 池莉虽然不是女权主义者,但在她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她试图通过对市民阶层女性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自己告别传统女性形象、凸现女性的破坏性以及彻底否定男权神话的创作意图。池莉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覆盖,使得她的创作在中国文坛上极富个性。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与海明威的妇女观
作者: 李玲   来源: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姓形象   海明威   妇女观  
描述: 从海明威刻划两类女性形象 ,简述了海明威的复杂矛盾的妇女观 ,以及从海明威个人生活经历、所接触的女性中揭示海明威复杂矛盾的妇女观的成因。
略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性格美
作者: 周玲   来源: 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词人   女主人公   文学作品   理想   内在美   性格特征   李清照词   时代女性   女性形象   性格美  
描述: 在我国宋代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敢于冲破封礼教的禁锢,在其创作中大胆、真挚、热烈地描绘同时代女性的理想情操,尤其在发掘女性性格的内在美方面独树一帜。年轻时的李清照,生活比较平静舒适,加之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养成了明慧开朗的性格,因而她笔下的少女大都天真活泼聪慧,而又带有几分羞涩。如《点绛唇》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几笔便传神地塑造出一个顽皮活泼而又
试论妇女参政
作者: 孙玲   来源: 理论与当代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帝反封建   妇女参政   社会主义事业   理论联系实际   民主主义革命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妇女干部   女性形象   女性领导   领导活动  
描述: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形象生动而富哲理的格言,给妇女的作用作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一场场的农民运动,妇女和男子一道投身革命洪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动人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领域中,她们又成为一支肩负历史重任的主力军,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参政议政的人数较少、妇女参政成了“金
劳特累克绘画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研究
作者: 李玲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劳特累克   绘画   女性形象  
描述: 劳特累克是十九世纪末法国画坛上一位重要而特异的天才画家,在艺术生命的长河中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那样短暂。他用自己的努力与探索创造了既行于传统艺术之上又紧跟时代的绘画风格,开启了一个艺术时代的审美变化。生活与艺术密不可分,劳特累克结合自身独特的人生历程和艺术追求,以尖锐写实的笔触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堕落与悲哀,成为世纪末巴黎夜生活的出色描绘者和时代见证人。同样,他的艺术作品不仅让他名震一时也使他的生命得到强化和延续。劳特累克以自身忧郁而颓废的精神特质和当时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使其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分析——以《吉尔吉,我们中的一个》中的女主人公为例
作者: 周晓玲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姆加德·科伊恩   《吉尔吉   魏玛共和国   新女性   我们中的一个》  
描述: 德国妇女运动始于19世纪40年代,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妇女都投身其中,成立了许多妇女组织,提出了各自的运动主张,为争取男女平权共同奋斗。至20世纪初,妇女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女性终于获得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工作权,这为“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新女性”是产生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一个概念,新女性们打扮入时、洒脱不羁,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她们追求独立、平等与自由,对事业、家庭与婚姻有自己的见解,渴望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伊姆加德˙科伊恩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末期的一位女作家,本身也是一位新女性。她擅长以女性的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评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电影(1949—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女性在经历了长达几千年被忽视的痛苦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春天,成为了被表现、被关注和被书写的对象,她们一扫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悲惨、消极、弱小的性情,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在主流意识形态下承载了体现独立女性意识的表现功能,因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女性形象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类型化的艺术特色,通过分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邹慧玲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内涵   女性形象   严歌苓  
描述: 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对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小说中三类最典型的女性形象的分析,着重考察她在其三个创作阶段(国内创作阶段、国外创作阶段、近期创作阶段)中创作心态、创作特点的变化及其笔下女性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严歌苓力图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塑造女性形象,使其笔下女性形象超越父权文化强加于上的种种不无虚伪的特点,还原女性本真,使其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同时,严歌苓执着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由下至上的视角洞察历史真相,达到
< 1 2 3 ... 15 16 17 ... 27 28 2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