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1054 条
-
告别性别“战争” 构建两性和谐文化——对中华女性文学与文化方向的几点思考
-
作者:
王红旗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理论
西方女权主义
和谐文化
告别
文化方向
女性文学
战争
中华文化
-
描述:
本文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女性文学与文化的反思。"战争"的概念,是指性别文化意义上的战争。其范畴是指"正在进行时"的当代中华女性文学与文化现象。构建两性和谐文化是指回到中华文化的现
-
试析罗洪作品中婆媳关系书写的贡献
-
作者:
王娟娟
邢柳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洪
女性文学
婆媳关系
-
描述:
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女作家,罗洪并没有凭借女作家的身份和创作赢得名声大噪的优势,她却趋于被遗忘的境地。然而,罗洪作品中对于婆媳关系的探究既丰富了三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世界,同时也彰显了婆媳关系在时代流变中的社会特色和文化取向,本文将从罗洪描摹事态人情的众多作品中抽出其关于婆媳关系主题的创作,剖析其带有折中色彩的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
试析罗洪作品中婆媳关系书写的贡献
-
作者:
王娟娟
邢柳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洪
女性文学
婆媳关系
-
描述:
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文坛的女作家,罗洪并没有凭借女作家的身份和创作赢得名声大噪的优势,她却趋于被遗忘的境地。然而,罗洪作品中对于婆媳关系的探究既丰富了三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世界,同时也彰显了婆媳关系在时代流变中的社会特色和文化取向,本文将从罗洪描摹事态人情的众多作品中抽出其关于婆媳关系主题的创作,剖析其带有折中色彩的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
论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
-
作者:
赵胜潮
王志勇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欧洲
女权
女性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
描述:
随着20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权的繁荣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对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女性文学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女权的认识,文学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始终在发展和演变。
-
舞台·背景·想象——论现代化的城市与女性写作
-
作者:
吴敏
王佳美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欲望
陷落
女性写作
城市
-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将女性置于城市社会背景中,展示社会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状态,叩问不同时代女性自我追求之旅。与此同时城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为女性创造了不同的社会想象,营造了自由的语境,使女性欲望提供了言说的可能,但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将女性推入了欲望与消费的漩涡,使女性再一次面临陷落的危机。
-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研究
-
作者:
王军
陈雅洁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文学
独特性
黑人女性文学批评
-
描述: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特不可融合的文学特色。黑人女性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则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书写并丰富了西方的文学理论。
-
赛博空间的性别身份认同——对网络女尊小说的批判性反思
-
作者:
吴群涛
王冬梅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尊小说
赛博空间
性别身份认同
-
描述:
全球化时代,女性文学在赛博空间获得长足发展。基于女性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女尊小说,是女性文学独有的原创网络小说类型,体现出女性文学性别身份的建构和性别主体意识的张扬,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性别观念起到了反叛和颠覆的作用。从对女尊小说的创作特点、偏差和旨归的分析,可见以现实男性为描写主体的网络女尊小说,实际上是通过两性关系的易位构造出了一个女尊男卑的虚拟世界。然而,女尊小说表面上宣扬解放女性,张扬女性身份认同,实际上却仍在强化既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反映出男权社会的现实景象,值得反思。
-
赛博空间的性别身份认同——对网络女尊小说的批判性反思
-
作者:
吴群涛
王冬梅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尊小说
赛博空间
性别身份认同
-
描述:
全球化时代,女性文学在赛博空间获得长足发展。基于女性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女尊小说,是女性文学独有的原创网络小说类型,体现出女性文学性别身份的建构和性别主体意识的张扬,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性别观念起到了反叛和颠覆的作用。从对女尊小说的创作特点、偏差和旨归的分析,可见以现实男性为描写主体的网络女尊小说,实际上是通过两性关系的易位构造出了一个女尊男卑的虚拟世界。然而,女尊小说表面上宣扬解放女性,张扬女性身份认同,实际上却仍在强化既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反映出男权社会的现实景象,值得反思。
-
沃克印第安意识的文本在场与研究缺场——兼评国内外沃克研究
-
作者:
王秀杰
秦榕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在场
艾丽丝·沃克
印第安意识
缺场
-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在访谈和自传体散文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印第安意识,并在作品,尤其小说中进行呈现。然而国内外学界多将沃克的作品置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视域内进行研究,并赋予沃克及其作品以“妇女主义”的标签,忽略了沃克的印第安意识对其本人精神及创作产生的影响。事实上,沃克的印第安意识与其妇女主义思想共同构筑了沃克的精神世界,形塑了沃克的书写模式。
-
母爱传递公益心 大爱铸就中国梦
-
作者:
王红旗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最早读到陈亮、逄秋香夫妻在家乡创办"公益幼儿园"的故事,是全国妇联发给我的"全国最美家庭评审会议"的事迹材料。作为专家评委在拜读各省市家庭故事的感动中,这对"80后"夫妻的青春形象脱颖而出。尤其是逄秋香和幼儿园小朋友的那张合影,表现出的那种朴实与真诚,至今难忘。如果说,母亲高璇从上世纪90年代,为使农村孩子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而坚持"微利"办园的理念,就存有一份公益爱心的话,如今儿子、儿媳陈亮与逄秋香负责管理幼儿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