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简论池莉作品的男性形象
作者: 王晓梦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生活状态   生活中   池莉作品   简论   婚姻   爱情   男性世界   男人   传统文化  
描述: 作为20世纪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怀和“原生态”的展示为人所熟知的。她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男性的书写。她将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世俗人生中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通过作品中的人物
30例女性未婚先孕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作者: 王晓华   来源: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未婚   妊娠   女性  
描述: 目的 探讨未婚先孕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30例未婚先孕女性(研究组)与30例已婚孕妇(对照组)采用自拟性生活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86.7%感到有明显精神压力,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未婚先孕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应引起重视。[著者文摘]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作者: 焦玉莲   王晓嵘   来源: 太原大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的近代化   社会变迁   妇女运动  
描述: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向人们揭示,妇女运动是作为人们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手段而兴起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与传统社会中的群体利益、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冲突。经过激烈斗争,取得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成果。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两性关系的错位逐步得到纠正,性别群体利益不断得到调整。二是妇女运动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步接受某些新事物,产生某种新共识。妇女运动的影响,往往从局部展开,由点向面扩散,从
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呐喊
作者: 周志高   王晓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性话语   文化语境   资产阶级   家庭教师   苔丝   罗切斯特   幸福   女性形象   简爱  
描述: 一、引言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托马斯·哈代同处于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处于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传统与现代冲突裂变的时期,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简爱和苔丝都是当时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人物,她们是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底层人物家庭教师和农民,是作家向传统习俗和社会不公进行宣战的利剑。在当时,家庭教师是一个受人歧视的职业,夏洛蒂对此是深有感触的。而农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逐渐地丧失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正逐步地沦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这两个生活在同一国度、备受压迫和歧视的女性,却有着坚强的性格和反叛的女性意识,她们没有做父权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女性书写策略探析
作者: 王晓红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自我书写   书写策略   文学秩序   审美规范   寡妇   严歌苓   女性主义   现当代  
描述: 在近些年的女性文学秩序中,严歌苓是处在令人关注的位置。她打破了中国现当代女性自我书写文本中单一、封闭的审美规范如女性唠叨和幽怨,小女子散文式的自恋和自得,决绝的女性主义姿态,创设了已被众多评者/读者注意和认同的独特的女性书写策略。
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王晓梅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学科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进女性主义理论并进入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回顾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学课程开设、性别与教育以及学校课程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分析上.展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性别意识研究将是其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晓玲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   革命历史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近几年来,军事题材的影片、电视剧陡然增加起来,革命历史小说的改编也融入了这一浪潮之中。除去一些外部的机缘外,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些改编的可能性与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革命历史小说并未因时间的逝去而失去它的当代意义。本文选取女性形象这一切入点来分析“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体分为四部分,以现代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两性关系中作为个体的女性,在革命战争中归入集体的女性以及其中的特殊类别——知识女性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时期女性形
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晓薇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索格》   外国文学   女权主义  
描述: 本文对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女性主义进行了研究,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分析了《赫索格》中的六位女性人物。文章认为,赫索格的母亲,黛西,菲比,园子四位女性,或者被剥夺了争取经济独立的权利,或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自由,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弱者和牺牲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玛德琳和雷蒙娜。作为新女性的代表,她们执著的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具有战斗性的玛德琳渴望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成熟独立的雷蒙娜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展现了完美的女性形象。
爱米丽和祥林嫂:悲剧命运之源再探
作者: 刘娟   王晓凌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维护  
描述: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作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和封建礼教固然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她们自身的思想局限也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她们思想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反抗都有着主动维护旧传统观念的特点,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更使她们的命运格外的悲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