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春】搜索到相关结果 51 条
-
当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
-
作者:
王春聆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解放
妇女运动
中国妇女
-
描述: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妇女问题,而这些妇女问题的出现无不和中国妇女解放所走过的道路有关。因此,疏理和研究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显得至... >> 详细
-
澳大利亚中国学—中国女性学研究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学
中国女性学
澳大利亚
女性民族形象
-
描述:
长期以来,中国女性学在海外中国学中一向是少为人关注的研究领域。以往一个世纪以来,裹脚、纳妾、中国性文化和家族体系是中国女性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领域蜂拥而现,涉及女性民族形象、文学中的性别研究以及在历史、哲学和艺术中性别问题的表现。本文选择澳大利亚中国学中的中国女性学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介绍、讨论当今主要澳洲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成果、理论、研究方法和独特见解。第一章是概论,主要介绍澳洲中国学的概况背景并陈述本文选题缘由及过去中国女性学研究模式。第二章讨论中国女性学中“颠覆性模式”,
-
欲望的双重表达与变奏
-
作者:
王春霞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欲望
张扬
压抑
变奏
-
描述:
步入文坛20余年,作家赵玫以自己的勤奋和才情盖起了“一片美丽的村庄”(冯骥才语)。这村庄,不拘一格,却又独树一帜。赵玫偏爱女性题材,对女性深层意识、生命本质的表现情有独钟。欲望是她思索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点,关于欲望的思考贯穿在她各个时期、各类题材的作品中。从中,我们能够梳理出欲望的压抑与忍耐,欲望的释放与张扬两种明显不同的女性欲望表达,也能够体会到因这两种欲望表达的变奏而呈现出的矛盾、复杂的文本特点。本文便是从欲望的角度切入赵玫女性题材作品,期望从更深处了解这片“美丽的村庄”之于女性文学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三
-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
-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女性自己
-
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新论
-
作者:
贺智利
王春惠
来源: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分寸感
茅盾小说
抒情笔调
女性形象
-
描述: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其实,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共性。茅盾笔下之所以会出现一群似乎同属一型的女性形象是与他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密切相关的。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赋予了茅盾,小说极强的艺术魅力,但也有艺术把握上的失误。
-
论《少女小渔》中小渔的母性美
-
作者:
王春雨
朱晓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婚恋观
创造社
-
描述:
严歌苓作品中有很多女性角色,她擅长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她的作品中的女性,大多都是善良与宽容的,具有母性的美。《少女小渔》中的小渔就是通过她的善良、宽容塑造出严歌苓笔下的充满母性力量的女性。
-
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
-
作者:
王春元
陈哲光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
-
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吴玉杰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主体间性
性别诗学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文学研究
批评主体
理论资源
精神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考察历经20多年实践的女性文学批评,总结女性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批评主体的精神建构、批评对象的审美选择,以及学科体系建设所依托的理论资源等诸多方面,可以窥见21世纪初女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形态。女性文学批评在反思、调整中努力克服偏激、对立情绪,试图超越单一、狭隘的性别立场和视角,开始走向理智、宽容的性别诗学建构。
-
从父亲形象缺失的视角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王春侠
范立彬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小妇人》
女性意识
-
描述: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喜爱,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把其作为女性文学的典范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文中注重分析作品中父亲这一男性形象缺失背景下的女性内心渴望平等和参与社会的愿望,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才能的压制,从女性意识的萌发支持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