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接受式音乐治疗对女性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作者: 王丹凤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接受式音乐治疗   女性研究生   干预  
描述: :采用描述性资料、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1.调查对象的感受正性情绪自我效能感(POS)、调节正性情绪自我效能感(M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DES)、调节生气
《午梦堂集》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王丹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午梦堂集》女性文学研究
陈芸《小黛轩论诗诗》研究
作者: 王丹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芸   清代   论诗诗   女性  
描述: 陈芸(1885-1911),字芸仙,号淑宜,自称“道山女子”,侯官人。清光绪十一年生,卒于宣统三年。陈芸自幼聪颖,善记诵,有诗才。受母亲薛绍徽影响,加之自身对于女性文学大都付诸荒烟蔓草而湮没感到惋惜,遂作《小黛轩论诗诗》。《小黛轩论诗诗》共221首,包括上下两卷,上卷100首,下卷121首,均为七言绝句。其涉及到1198位女诗人,1345部作品,论诗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则是清代女性文人创作对于前代的突破与发展,如清代女性文人团体的兴盛,女性英勇事迹的展现以及女性文人对后代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丁玲笔下的母亲画廊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群,特别是莎菲系列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     焦点和重心。但是以曼贞为代表的母亲的形象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虽然     曾经出现对《母亲》、《新的信念》、《杜晚香》等重要篇章的评述,可是无论     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够,迄今为止的学术界还缺乏对丁玲笔下系列母亲形象较     系统全面而又深人的探讨,这在
清代女性咏史诗研究
作者: 王丹丽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咏史诗   女性文学  
描述: 目前可见最早的女性咏史诗见于晋代,经历唐宋元明而未有大的进展,进行咏史诗创作的女性屈指可数。然至清代,女性咏史诗坛面貌大变,内容取材广泛、艺术特色丰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远超前代。女诗人在咏史诗中叙述历史、抒发情怀,大胆地指点政史、评议得失,呈现出与传统所认为的女性文学“阴柔”、“内敛”特点不同的风貌。本文从创作发展历程、热点主题及意义、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清代女性咏史诗进行研究。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顺治至雍正时期为兴起期,乾隆至嘉庆为繁盛期,道光至光绪为成熟期。对咏史诗中主要的吟咏对象进行分类
丁玲笔下的母亲语言与女性话语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全国第十一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丁玲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以莎菲、曼贞、贞贞、杜晚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备受学术界关注与评价,毁誉交织。其中的母亲形象姿态各异,光芒四射,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众多人物画廊里的女性话语和母亲话语共生共存,但确实呈现不同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去辨析与开掘,以丰富和开拓丁玲作
从文学语言角度解读《母亲》和《魍魉世界》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描绘母亲的作品为数不少,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分析她笔下的母亲形象特征,还是很有价值的新课题。在此尝试以《母亲》关于放足的八个自然段、曼贞回忆故乡的一段及其《魍魉世界》中因为我终于……黯然良久一段为例加以分析,探讨母亲形象的变化。《母亲》写于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塑造了二十世纪初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的艰难处境
丁玲笔下的母亲画廊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群,特别是莎菲系列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但是以曼贞为代表的母亲系列形象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虽然曾经出现过的对《母亲》、《新的信念》、《杜晚香》等作品的评述中,涉及母亲形象,然而,对此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在丁玲研究领域仍是一片待开垦的绿地。关注过丁玲的研究者肯定意识到,"母亲"在丁玲生命和创作
继承与超越: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文学
作者: 张晓丽   王丹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超越   继承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文学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女性文学先驱,多丽丝.莱辛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女性文学主要书写者,被公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两者在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试图从作家的主体性、女性人物自主性及女性文学审美视角等方面分析伍尔夫和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从而揭示出不同时代女性作家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女性文学影响的承继关系。
后现代语境下的女性——论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创作的思想资源主义
作者: 李娜   王丹丹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解构理论   台湾省   后现代主义   女性文学  
描述: 相较于80年代主题相对单一、手法多停留在传统现实主义格局的“新女性文学”,90年代的台湾女性创作色彩纷呈、个性张扬,大大开拓了女性叙事的艺术空间,却也因此显得面目纷杂、难以描述。因此,有必要在台湾解严后后现代思潮发展的语境下,探究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创作的思想资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