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都市怀旧时尚的女性符号:程乃珊、陈丹燕小说女性形象的意义
作者: 沈永英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故事   时尚   现代性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程乃珊和陈丹燕上海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程乃珊《上海探戈》、陈丹燕上海怀旧系列三部曲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没有深入到女性的思想深处,而是怀旧时尚中的符号,是现代性进程中对上海现代生活的个人想像。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亚孟森》中的女性书写
作者: 沈芸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丽丝·门罗   探险者   《亚孟森》女性   男性  
描述: 爱丽丝门罗在短篇小说《亚孟森》中刻画了一个“探险家”式的女性形象薇薇安·海德,但是她身上具备矛盾的女性气质,理智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内心丰富却不善表达,清晰地看透男性却轻易臣服于男性。小说还刻画了一位拥有矛盾男性气质的福克斯医生,在他身上有男性的保护欲,也有对待女性的霸道与虚伪。故事在男女主人身上展开,以不完满的结局收尾。亚孟森体现出门罗关注女性成长,对于女性何时真正实现自我独立的思考,及其对女性阻碍自己实现真正独立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困境的探讨。
《等待》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沈芸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金   《等待》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Ha Jin)在他1999年出版的小说《等待》(Waiting)中,围绕三个主人公讲述了一段关于等待的故事。在等待18年后丈夫终于和妻子离婚,与身为同事并苦等自己18年的女友结婚,但愿望虽终于达成,这位军医却没有迎来幸福结局。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不同成长背景下的两位女性的人物性格分析,来展示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关系。
论女性文学中女性阵营的存在价值
作者: 沈潇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当中,我们渐渐感悟到只有注重女性经验以及女性阵营建设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才能够过度或升华到超越性别的层面上去,性别批评应该更具有包含性与容纳性。 通过对《简·爱》和《藻海无边》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发现在这场刻意建构的两位女小说家,即夏洛特·勃朗特与简·里斯的跨时空“对话”中,首当其冲应该去探讨的不是无性别、超性别经验的对话方式,而是应当解决女性经验内部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也即女性阵营中的问题。
论女性文学中女性阵营的存在价值——以《简·爱》和《藻海无边》的文本比较为研究对象
作者: 沈潇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阵营   女性经验   性别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当中,我们渐渐感悟到只有注重女性经验以及女性阵营建设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才能够过度或升华到超越性别的层面上去,性别批评应该更具有包含性与容纳性。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沈书雁   汪成法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觉性   鲁迅小说   女性悲剧   女性主义  
描述: 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命运抱有深刻的同情,其小说中的思想符合女性主义的核心原则。但鲁迅并未真正意义上将女性放在与男性等同的地位去描述,其笔下的女性缺乏主体意识。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鲁迅的女性观,可以得出鲁迅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契合和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发现鲁迅在女性描写上存在的局限性。
《典型美国人》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特蕾莎与海伦的对比分析
作者: 沈美玲   罗媛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典型美国人》   女性主义   女性人物  
描述: 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其处女作《典型美国人》中描摹了以张家人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人在追求美国梦——成为“典型美国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欣喜、幻灭与无奈。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特蕾莎和海伦在实现各自美国梦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以及文化批评的角度对照剖析这两位女性人物,从而揭示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这两位女性形象启示读者从跨文化的视角管窥华裔女性的生存处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