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莉诺·罗斯福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运动
-
作者:
杨天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埃莉诺·罗斯福
妇女关系网
美国妇女运动
-
描述:
埃莉诺·罗斯福(1884-1962)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她身兼罗斯福总统夫人,美国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的领袖,杰出的作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一改以往传统白宫女主人的形象,被称为“世界第一夫人”。在埃莉诺的诸多政治活动中,她对于妇女运动的参与和领导是尤为突出的。 本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首先追溯埃莉诺幼年的成长环境及早期的婚姻生活,从中描绘出其从传统到独立的妇女观的变化轨迹:第二部分述及埃莉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妇女运动的初步参与,并着重总结了她对于妇女参政和《平等
-
嫉妒及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因果模型研究
-
作者:
杨光艳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嫉妒
影响因素
大学生和研究生
-
描述:
嫉妒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嫉妒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嫉妒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而关于嫉妒的研究论文在国内还非常少,许多研究也还只是停留在现象学描述和评论方面。这给嫉妒的咨询治疗和疏导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目的。本研究将考察大学生和研究生嫉妒的现状,探索嫉妒及其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采用Bringle嫉妒量表、White嫉妒量表、人际信任量表(Tru
-
对《戴家嬷嬷》中百衲被主题的黑人女性主义研究
-
作者:
杨帅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人性
妇女性
《戴家嬤嬤》
百衲被
女性主义
整体性
-
描述:
格雷利亚·内勒是继艾丽斯·沃克和托妮·莫里森之后美国最负盛名的黑人女作家。1982年创作至今,她已出版了五部小说及多部散文集,并于1983年获得美国图书奖。同时,她的小说四部曲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并日益成为文学界的研究重点。内勒的第三部小说《戴家嬷嬷》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也随之以独立的面貌崛起于美国评论界。80年代早期,艾丽斯·沃克提出了“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并将黑人性,妇女性及整体性作为理论根基。其女性
-
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
-
作者:
杨朋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华人女性
属性
形象
定势
-
描述:
本文选取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手段——电影作为研究文本,针对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女性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文章以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为理论基础,从视觉和权利话语两方面阐述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两种属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美国电影对华人女性形象的定势刻画对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中国新型女性形象的构画:从维新报刊对康爱德、石美玉的描绘说起
-
作者:
杨宏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康爱德
石美玉
女性形象
维新报刊
-
描述:
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女权运动的萌芽时期,维新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他们的女性解放思想,报刊是他们最普遍使用的宣传工具。当此之际,恰逢康爱德、石美玉毕业归国,这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归国女学生之一,各家报刊对她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在男权世界里,中国的女子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多的推崇,康爱德、石美玉因此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新女性的代表。维新报刊在康爱德、石美玉身上究竟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宣传代表了当时怎样的妇女观,本文将就此作些探讨。
-
中国新型女性形象的构画——从维新报刊对康爱德、石美玉的描绘说起
-
作者:
杨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女权运动的萌芽时期,维新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他们的女性解放思想,报刊是他们最普遍使用的宣传工具。当此之际,恰逢康爱德、石美玉毕业归国,这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归国女学生之一,各家报刊对她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
-
女牲文学的崛起及其代表作家
-
作者:
杨雪梅
来源:
卫生职业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崛起
代表作家
女性文学
-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作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喧闹与张扬,围绕人性的各个层面,文学再次绽放出迷人的笑颜。诗歌、散文、小说以各自独特的风格不断激活深藏在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人性的复苏则唤起了文学的进程。其中,大量女性作家的堀起,更让中国文坛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第一段]
-
朱虹与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女性译者主体性
-
作者:
杨朝燕
胡素芬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译者主体性
朱虹
创造性叛逆
-
描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女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和翻译有着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她在翻译中的主体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翻译的理解和对译作的选择上,而在翻译实践中她采用了“创造性叛逆”来发挥其主体性。
-
1945-1949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杨林玉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意义建构
女性形象
40年代
-
描述:
本论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借鉴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作为辅助研究视角,以对男权制(包括男性统治、男性认同、将女性客体化以及男权制的思维模式)的批判贯穿始终。其中,对女性形象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与叙述话语之间的互文关系结合了具体影片进行分析和论证。本论文从梳理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入手,追溯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之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40年代战后电影创作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思潮与艺术传统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归结此时期女性形象
-
从静默到飞翔:浅析法国女性写作之路
-
作者:
杨庭芳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双性写作
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
男性写作
女性写作
-
描述:
女性无史,女性无言。人类千年文化思想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性中心”的话语历史。 20世纪70年代,法国文坛迎来一场纷纷攘攘的女性主义写作以及文学理论的浪潮。欧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试图在文学的领地重新盘点和改写女性缺席的历史。这种全新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文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澄清菲勒斯话语掩蔽的女性旁置和缺席,建立新型的女性话语,从而突出男权文学传统的重重樊篱,掀起一股女性主义文学的“她”世纪。 这些备受争论的“女性话语”、“身体叙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家那里。例如:埃莱娜•西苏所谓“女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