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对加强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
作者: 张艳   来源: 兵团工运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众工作   妇女事业   儿童事业   妇女儿童发展   组织能力建设   妇女干部   群众团体   妇女组织   妇女代表   妇女工作  
描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
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论徐吁小说的理想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张艳芳   来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吁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论徐吁小说的理想女性形象塑造
浅析毛泽东关于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
作者: 张艳霞   来源: 商情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产劳动   妇女解放   毛泽东   妇女地位思想  
描述: 毛泽东关于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对中国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妇女在革命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妇女解放道路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指引着中国妇女运动实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切实的改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深刻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理论关注。
简讯
作者: 张艳玲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发展   社会性别   研究生培养   妇女   理论创新   子网络   学科建设   师范大学  
描述: 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妇女史子网络2009年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23—24日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妇女史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等方面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届研讨会。天津师范大学性别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作者: 张艳杰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想象   中国女性形象   沉醉与警醒   反思  
描述: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5)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汉学素养深厚,其创作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渊源甚深。“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课题也日益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对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将这些中国女性形象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讨论。通过文本细读,重点分析各个时期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的不同表现、特征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审美夙求和时代意义。通过考察芥川龙之介笔下的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
作者: 张艳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意识   媒介批评   女性传者   男性受众   女性主义  
描述: 当下中国大众传媒不仅对自古以来歧视女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存在弱意识、不作为甚至推波助澜的态度,而且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传播性别歧视内容:强化、暗示女性的传统角色;将女性描画为公共领域的附属者、活跃于私人领域的主角、被看的审美客体。其客观效果是以“唯贤妻良母论”奴化女性受众、以女性视觉化或性对象化的“唯审美对象论”将女性予以商业化利用。广告、电视剧、新闻报道均不同程度涵有“女人味塑造=魅力女人”、“女强人=孤独、不幸福”、“美女=妖魔”等带有偏颇性质的思维强化。其主观意图是维护现有的男性中心秩序,一味迎合受
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
作者: 张艳萍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   梁辰鱼   英雄气概   凡人魅力   西施  
描述: 西施的故事经久流传,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西施的形象也在人们的文学视野和生活视野里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时至明代梁辰鱼笔下的西施形象却是对以往西施形象存有争议的一个完美论断——西施是一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形象。这一论断的得出是通过对西施其人有关记载的考察、对西施形象的演变、作者梁辰鱼所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的探究,并将《浣纱记》中的西施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对比,来说明西施形象的凡人魅力;以及将《浣纱记》中的西施与《救风尘》中的赵盼儿、《雌木兰》的中木
当代中国女性文化发展初论
作者: 张艳艳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发展   女性文化   女性  
描述: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大主体构成,二者社会角色的充分展示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之本。尤其是孕育人类生命的女性,她们在生育、教育、家庭和社会劳动等各方面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女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形成的两性社会关系成为束缚女性发展、乃至男性发展的重要根源。在悠久的男性文化中心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存在及其她们存在的价值处于从属地位,这就决定了与之相关的女性意识、女性文化的从属性。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女性文化的发展不再是满足于对女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