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照与六朝的“拟代诗”——以鲍照为中心论六朝“拟代诗”
-
作者:
朱晓灿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模拟
六朝
诗体
拟代诗
创新
-
描述:
拟代诗是六朝时期诗歌拟古潮流和模拟风尚中形成的一类模拟性诗歌,表现了六朝诗人对诗歌的固有美感和特殊价值的认识。鲍照正是该时期代表性的拟代诗人之一。虽然鲍照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但尚未以拟代诗视角详加研究。本文紧抓于此,从鲍照的拟代诗切入,进而分析六朝拟代诗。论文共四大章。由于拟代诗的定义一直以来尚未明确,故而第一章主要根据六朝拟代诗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纳,整理出拟代诗的命题特征,以及拟篇、拟古、拟体三大类别。再由最终得出的拟代诗特性,给拟代诗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二章依据拟代诗体将鲍照的拟代诗分类详论鲍照拟代
-
自由的歌谣--米尼及九十年代女性形象的转变
-
作者:
朱晓京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自由的歌谣--米尼及九十年代女性形象的转变
-
严歌苓与莫里森的母性美比较
-
作者:
朱晓明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母性美
文化价值观
小说创作
母性形象
莫里森
严歌苓
-
描述:
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一系列的地母形象更是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母性形象,对于母性美的的表现更是寄托了作家的文化追求。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莫里森的创作结合西方传统文学因素与黑人民族文学特色,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写活了美国黑人生活。莫里森坚持自称
-
乡村女性浮出历史地表
-
作者:
朱晓芳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惠芬
城乡之间
两性
女性写作
乡村日常生活
-
描述:
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到现在,孙惠芬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关注着乡村女性的命运,但其创作却未被涵盖进“女性写作”范围之内。究其原因,这虽与作家低调平和的写作姿态相关,但更与我们对“女性写作”认识上的偏差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占主流的“女性写作”在给女性文学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衡量“女性写作”的标尺。不可否认,这些占主流的“女性写作”凸显了女性性别意识和女性主体的自觉,使女性和女性写作在90年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就在“女性写作”沿着这一坡度攀登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