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风吹不散的两生花:简·爱和郝思嘉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张晶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郝思嘉   比较   先驱   简·爱   女性形象  
描述: 现代女性文学的确证,如果在世界文学史的长河上溯百年,简·爱和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先驱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身世和生活履历迥异,但她们坚强的性格,对爱的执着和与生活不断抗争的勇气,她们各自的多元选择与确证的人生,她们共有的几近相同的个性特征和相似的爱情观,都是女性文学和比较女性文学的史诗和里程碑。
从《第十二夜》女性形象看莎翁女性主义意识
作者: 张晓敏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第十二夜》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他早期的喜剧创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主要从《第十二夜》中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来对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试论新感觉派三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伟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苦闷   两面性   寂寞与孤独   新感觉派   性感   心理分析   荒诞   放荡  
描述: 新感觉派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模式风靡一时。新感觉派的作家以描写都会生活和都会文化尤以描写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见长。本文以新感觉派的三位代表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例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感受作家深藏于形象背后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困惑、迷茫。
红颜薄命与红颜祸水:论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日旬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颜祸水   女性形象   审美意象   红颜薄命  
描述: 祸水,以及有着独特韵味的审美意象,如蛇、猫、青蛙等。在与同样擅长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男性作家白先勇作品的比较中,我们更能看出苏童作品立意的深度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更能感受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与无奈。
小说《飘》中女性主义的探讨
作者: 张韶华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飘》   女性主义  
描述: 小说《飘》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不仅仅是文章语言、结构等方面深受读者的赞扬,其文中关于女性主义的显露也是一个具有光芒的亮点。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飘》中通过塑造圣母艾伦、完美的媚兰、坚强独立而且反叛的斯嘉丽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描绘了南北战争时期女性的痛苦经历与成长现实,栩栩如生的形象与其性格行为成为女性主义发展的指路明灯,意义悠长,影响深远。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化身份研究:以《最蓝的眼睛》为例
作者: 张利萍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文化身份   《最蓝的眼睛》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正是由于她的获奖,黑人文学作品才正式登上世界的文坛。莫里森通过诗意化的语言对黑人女性进行描述,突破了黑人妇女作家作品的题材,描述了从未在美国其他
悲剧人物的多维角色与矛盾心理:解读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
作者: 张爱容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艾米丽   多重角色   矛盾  
描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福克纳塑造了艾米丽这一具有南方旧传统的维护者、旧传统的反抗者、新生活的追求者、新社会的害人者于一体的多层次的女性形象,反映了艾米丽自身的矛盾心理。
追求爱与自由的新女性:简·爱的人格魅力
作者: 张福兰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塑造的简·爱是一个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它反映了在男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以及她们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本文主要以爱
从西丽的成长历程看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
作者: 张萌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以其独特的爱的哲学,创立了妇女主义理论,刻画了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其小说《紫色》自出版之日,就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本文试通过剖析女主人公西丽从一
梅里美笔下异质女性的独特存在:嘉尔曼与高龙巴形象比较
作者: 张香萍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沙文主义   菲勒斯中心主义   异质女性   异域形象   融合  
描述: 梅里美笔下有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以高龙巴和嘉尔曼这两个异域形象为研究基础,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出发,研究分析小说中所蕴含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和文化选择上的沙文主义这一内因;从比较文学跨文化形象学角度,分析异域文化与注视者文化相融的这一外因。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