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两个拉美文学经典女性形象对比分析
作者: 张琼   侯健   来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坏女孩的恶作剧   爱情   女性   霍乱时期的爱情  
描述: 本文通过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坏女孩的恶作剧》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相似的爱情经历的分析,重点论述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爱情观,并从法国文学家波伏瓦的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剖析造成这样的爱情观的历史及社会原因,并阐述了笔者对于新世纪女性所面临道路的思考。
“莎粒”中的她者——与西方女性主义莎评商榷
作者: 张琼   来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价值体系   西方女性主义   莎士比亚   女性形象  
描述: 男权价值体系的影响深远,并没有因为人文主义精神的植入而趋于淡化。作家的创作难以跨越他自身的认知范围。位于时代前列的经典之作较之于当时的人文发展必然存在着进步性意义,但同时又难以一举越出长期由权力中心建立和大众遵守的篱藩。因此,尽管莎士比亚的剧作具有人文主义的先进性,但同时亦带有与生俱来的,难以逾越历史阶段的男权价值观,这些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要义背道而驰。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形象浅探
作者: 张琼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形象   《茶花女》   玛格丽特   悲剧成因   浪漫主义   悲剧人生   19世纪   女性形象  
描述: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感人至深,其悲剧人生催人泪下,历代以来,人们总是从客观环境方面去寻找她的悲剧成因,本文试图从另一个方向找到导致她悲剧的根本原因,她自身的人生
穆斯林的圣洁诗篇:试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文学风格
作者: 张琼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   人文关怀   回族习俗   文学风格  
描述: 霍达是回族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她的一些作品获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这与她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悟有很大的关系。《穆斯林的葬礼》作为霍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代表作家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的。因此,众多关于霍达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这部作品,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文学风格这一视角,以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定义的三个要点为理论依据,运用文本细读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这部作品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对比,从而探究回族文化与霍达的创作和文学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家族叙事
作者: 张琼   来源: 华侨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叙事   形象体系   审美基调   叙事结构   白先勇  
描述: 家族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文学对家族人伦秩序与价值理想的关注也是一以贯之的,《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成为家族文学的典范之作,其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多层次的形象塑造、诗意化的意境营造等方面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系出名门的白先勇曾经熟谙钗光鬓影的贵族生活;也曾体味门庭零落鞍马稀的凄凉;也曾深味边缘人的痛楚与孤绝;更辗转于广西桂林、重庆、南京、上海、台北、香港、纽约多重地域空间之中,深味异乡客的寂寞心情与恋恋乡愁。任时光流转、岁月蹉跎,白先勇以兼具古典与现代艺术特征的文笔游走于历史与现实的浮华与
女性管制职业分析
作者: 张琼   来源: 中国民航女性发展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航企业   职业素质   角色定位   女性管制员  
描述: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许多职业还是无法让女性胜任,在看到女性职业特征不利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女性具有特长的一面,女管制员更应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长处。管制工作的性质和对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对从事管制事业的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管制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塑造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努力使自己不断缩小管制职业中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在同一架天平上体现个人魅力和自我价值。
《妻妾成群》中女性的生存意识
作者: 张琼媛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妻妾成群》篇名来自于青年诗人丁当的诗句“男人有一个隐秘的幻想——妻妾成群”.小说通过描述陈佐千的妻妾侍女们为争夺名分、宠幸而展开的一系列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来揭示历史上存在过的女性生存困境.
拒绝宰制:巴尔加斯·略萨的反抗叙事研究
作者: 张琼   黄德志   来源: 太原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内部殖民   巴尔加斯·略萨   独裁   女性形象  
描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治与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过程中融合。因为中心化一直在西方和东方、男性和女性、白人和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自我和他者、异性恋和同性恋等一系列两极关系中扮演着完全支持前者、激发对立矛盾的角色,所以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从后殖民话语转向反抗叙事,在政治和文学层面均具有进步性。他的反抗文学支持文化发展中的异质性和多元化趋势。这种叙事旨在摈弃排他的对立情绪,呼吁种族、阶级、性别乃至意识形态间的联动与契合。
反抗文明中的野蛮:对略萨《绿房子》的后殖民解读
作者: 张琼   黄德志   来源: 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殖民   略萨   《绿房子》   殖民主义  
描述: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的小说<绿房子>选择皮乌拉的第一家妓院作为"文明社会"和土著聚居区的交错点,让代表"融合"的各个阶层、各种血统的人物在此粉墨登场,后殖民批评层面的内容充斥于字里行间.一方面,作者利用几个事件穿插叙述,体现了拉丁美洲所承受的殖民影响,塑造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间于"中心"与"边缘"的尴尬身份使得后殖民话语在其创作中如影随形.不同于以往的是,本文将剖析焦点由小说的文本结构转向其精神意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