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建】搜索到相关结果 135 条
-
湖南某些地区承包土地“男增女减”严重损害妇女合法经济权益(关于浏阳、望城等地承包土地重男轻女问题的调查)
-
作者:
陈本建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湖南某些地区承包土地“男增女减”严重损害妇女合法经济权益(关于浏阳、望城等地承包土地重男轻女问题的调查)
-
妇女待工在家不是出路(请看上海市妇联的调查)
-
作者:
陆建民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妇女待工在家不是出路(请看上海市妇联的调查)
-
我对《女工园地》的希望
-
作者:
郝建秀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我对《女工园地》的希望
-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帼英发表广播讲话
-
作者:
胡建辉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帼英发表广播讲话
-
走个体、私营之路:解决妇女就业的又一途径
-
作者:
陆建民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环境
职业满意度
私营业主
妇女创业
直接动力
妇女就业
创业者
女业主
妇女组织
经营管理能力
-
描述:
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在妇女就业中所占比例正逐步扩大。1998年底,上海市227万个体户中,女性占4万左右;189万私营业主中,女性占3万以上。在个体、私营领域中从事创业活动的妇女状况如何,已经和正在步入这一领域的下岗妇女遭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19...
-
女性文学:拒绝匿名
-
作者:
禹建湘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匿名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尽管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桎梏,但依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她们的作品,从而拒绝了匿名。新的历史时期,女性曾经也遭遇了隐形缺席,但在女性主义推动下,她们终究浮出了历史地表。
-
论彝族女性文学中的出嫁歌
-
作者:
吴建萍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嫁歌
彝族妇女
女性文学
-
描述:
彝族女性文学在彝族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彝族出嫁歌又是女性色彩最浓的彝族文学,过去,彝族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出嫁歌则是女性生活的苦和泪,现在的出嫁歌在内容上和过去的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方式。
-
徜徉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广场: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
作者:
霍建瑜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厢记
中国古代
通俗文学
中国文学史
元杂剧
说唱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女性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哈佛大学
-
描述:
伊维德(Wilt Lukas Idema)教授,汉学家与翻译家。1944年生于荷兰,1963-1968年在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8-1970年到日本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访学。1970年夏在香港访学。1974年于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被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聘为教授,任教至1999年底,期间先后任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人文学院教育系副主任、人文学院主任、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荷兰科学研究基金会人文研究委员会主任。2000年至今,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
-
“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
-
作者:
迟子建
闫秋红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作家
王安忆
东北作家
伪满洲国
萧红
女性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历史小说
作家群
-
描述:
闫秋红(以下简称闫):您最初是以营造童话般的氛围而引人注目的,许多中短篇都印证了这一点,但后来还是超越了“北极村”童话,创作日趋恢宏和厚重,近作《伪满洲国》极有典型性。您能就此谈谈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吗?您把它定位在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范畴
-
现代监狱女性发展研究与社会性别视角的建构
-
作者:
邹建琴
来源:
中国监狱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发展
社会性别视角
现代监狱
人的发展
-
描述:
现代监狱是形成秩序和实现正义的基本手段,其性别秩序和性别正义的实现状况不仅体现了司法制度的文明进程,更是社会文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现代监狱发展视域中失落了女性,监狱管理决策层缺少一个由男女两性共同参与的局面。现代监狱建设应兼具女性学的人文诉求,现代矫正技术应涵括女性学的价值旨归。监狱女性发展既不是对男性模式的复制,也不是对男性的对抗和消解。女性发展的目标是与男性一起,消除陈腐的性别文化和性别制度的束缚,实现性别公正的制度目标和性别正义的价值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