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陈慕华、彭珮云高度评价世妇会的重大意义
作者:   来源: 社科信息文荟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中国政府   世界妇女运动   慕华   重大意义   联合国   世妇会   北京宣言   行动纲领   云高  
描述: 据新华社记者陈雁和人民日报记者傅旭9月15日报道:出席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负责人高度评价今天在北京闭幕的这次世妇会,认为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必将对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妇女运动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这次空前的盛会将作为世界妇女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论京剧青衣表演形式与演唱技巧
作者: 刘孟琳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京剧青衣   表现形式   演唱技巧  
描述: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而青衣则是京剧表演艺术中最为美丽灿烂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京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具有唱腔委婉动人、表演婉转细腻的特点,能够把京剧中女性人物的特征很好的表现出来,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本文对京剧青衣的表现形式与演唱技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国内外女权主义研究述评
作者: 张孟琪   来源: 科技视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内研究   国外研究   女权主义  
描述: 从女权主义运动则可以看出,西方对女权主义的研究已经有段历史,在这段时间中产生了许多流派,而我国对国内女性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女权主义,历史短暂,著作文献相对较少。而我国目前致力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本文针对西方主要女权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及代表论著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女权主义的研究著作及译著进行了整理。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为我国中国共产党在女性权利、男女平等发展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记取这个深刻的教训
作者: 帅孟奇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记取这个深刻的教训
邓大姐和我们在一起
作者: 孟云云   来源: 党史博采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飞行员   全国妇联   提出建议   受压迫   飞行任务   邓颖超   中国妇女运动   讲自己   上台发言   学习科学  
描述: 冰河在春天里解冻,全世界被压迫的妇女在“三八”喊出了自由的吼声,这是妇女冲破牢笼的歌声。 这歌声曾唤起千百万深受压迫的妇女参加革命。我国杰出的妇女领袖邓颖超,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从15岁起投身革命,奋斗70多年,为中国妇女运动创下了光辉的业绩。 我第一次见到邓颖超大姐是在1953年的“三八”节。那天,北京机场上红旗招展,彩绸飘舞,这里正在召开庆祝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起飞
端正党风,妇女干部要起模范作用
作者: 帅孟奇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端正党风,妇女干部要起模范作用
当代中国妇女面面观(待续、续、续完)
作者: 孟晓云   来源: 报刊资料选汇(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当代中国妇女面面观(待续、续、续完)
从女性视角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孟高旺   来源: 中国出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淑云   女性视角   文学理论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女性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女性书写   当代少数民族   上海文艺出版社  
描述: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传承性。而文学作品通常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高度浓缩。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研究,可直接体验或古老或厚重的少数民族生态。由长期专注于国内外女性文学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黄晓娟、晁正蓉、张淑云等人编著的《相思湖学术丛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女性文学话语实践的期待与限度
作者: 孟繁华   来源: 文学自由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批评   男主人公   女性作家   女性话语   话语实践   女房东   女性文学   男性中心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文学话语实践的期待与限度繁华女性话语成了这个时代最具冲击力的理论话语之一。这个舶来的命题虽然在西方依然是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古旧话题,但涌进国门后,都同样出人意料地风起云涌。先是理论界的"先觉者"们勇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接着便是一场空前的...
挣扎而扭曲的心魂:张爱玲作品中的“怨女”形象分析
作者: 孟丹青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怨女   主体   妇女解放   他者   女性主义  
描述: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怨女"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怨女产生的根源是男权中心社会长期压抑的结果。张爱玲塑造的"怨女"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怨女》中"银娣"的不幸既是宗法制度与人性之恶合力扭杀的结果,更有其自身"性别史"上的根因。妇女解放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只有当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独立之际,怨女才会消失。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