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通过“劳动”的“解放”——延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研究
作者: 孙倩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延安   家庭   女性形象   劳动  
描述: 本论文尝试以延安文学对四种妇女劳动形态——公务劳动、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及生育的考察为切入点,结合作家经历、政策文件和历史语境,整理延安文学中错综复杂的女性话语,尝试还原延安时期妇女解放复杂、完整的状貌,并评价其贡献和局限。第二章探讨公务劳动下的女性公家人的形象。本章又分为典型公家人和非典型公家人两节。“公家人”延续了五四和左联时期出走的“娜拉”主题。典型公家人分为女性知识分子和被解救的“受苦人”,表现出去个人化、去性别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公务劳动多表现为将女性知识分子将“受苦人”“传唤”为与自己类同的女“公
乔叶小说论
作者: 孙蔷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非虚构   乡土写作   历史追问   乔叶   女性形象  
描述: 乔叶是一位“七零”后代表性女作家,自其进入文坛至今,发表了众多文学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屡获各类小说大奖。她擅长写困于情感危机中的男女爱情,尤其对现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身心状态给以持久的关注。乔叶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或多或少都在寻找着对自我现实生活的突破,她们中有的在经历百般磨砺后终于获得幸福,有的甚至为此丧命。乔叶还创作了一批以写乡土人情为主题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她用散文化的温暖笔调诉说着乡间的亲情和发生在乡间的故事。在乔叶的笔下,根植于农耕文明下形成的淳厚的人文气质并未随城市化的步伐消失殆尽,乔叶始
解读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引领者形象
作者: 孙娜娜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期作品   引领者   向内之路   女性形象   黑塞  
描述: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20世纪著名德语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黑塞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东方思想、分析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作为个体的人的问题的探索,这在他的中后期集中体现为“向内之路”的思想。男性主人公是黑塞“向内之路”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而女性则是男性心灵世界里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一个被超越的对象。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反映出黑塞所受的分析心理学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黑塞“向内之路”的不同探
困境与解脱 :试论九十年代以来女性城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孙嫄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困境   女性形象   城市小说  
描述: 本文认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国明确实行了市场经济以后,城市这个空间第一次取代乡村成为代表中国社会现实的中心舞台。也正是因为这点,九十年代后,表现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它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女性形象。 这些城市女性形象从身份上可以分为:白领女性;底层女性;外来女性;边缘女性。从这些女性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来分,又可以分成传统型女性、转型期女性和现代型女性。 城市女性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即生存的困境和爱情的困境。面对这些困境,她们从对男人的依赖转向对自己、对姐妹的依赖。而更重要的是,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女性”观念分析
作者: 孙贺楠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世界图景   观念   女性形象  
描述: 语言世界图景是当今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语言世界图景的意义在于从现实的、鲜活的语言世界中去构建虚拟的认知模式,从而揭示该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探索其中的文化蕴涵。语言世界图景是语言通过文化世界图景所折射出的现实的世界,而文化世界图景中的文化则指的是精神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心智等。文化世界图景如同一个折射镜,它将现实中的世界通过内化后折射到语言中,语言世界图景就蕴含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世界中。语言是文化的印记,不同民族间的语言世界图景不同,可以推测出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世界图
女性神话的解构: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孙孝秀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神话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利用女奴主义有关理论,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体有三类:“怨女”型女性形象,恶妇型女性形象和顺从型女性形象。其中“怨女”型女性形象的特点是“怨而不怒”,她们大多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内心充满了幽怨却无处发泄,广义地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具有些“怨女”的特征。“怨女”形象中的““怨而不怒”,是完全符合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的。“怨女”们的发展出路只有三条:其一是在繁重的压迫中日益变得麻木,逐渐变对丈夫和男主人公百依
现代性和“十七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孙梅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性   十七年文学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划时代变化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一套特殊的规范方式,这套规范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学建构现代性话语的特殊性和曲折性.该文通过对"十七年"小说中女性现象的分析,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考察这一时期女
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艾薇菊·丹提卡的《息·望·忆》
作者: 孙洪梅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空间批评   生存策略   《息·望·忆》   生存矛盾  
描述: 艾薇菊·丹提卡(Edwidge Danticat,1969—)是一位杰出的海地裔美国黑人女作家,被《出版者周刊》誉为对海地文化有着敏感洞察力的独特新声。凭借自身黑人女性的特殊身份,加之对海地的美好回忆以及美国的移民经历,丹提卡始终致力于描写和塑造多重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美国文坛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息·望·忆》作为丹提卡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力地彰显了其特有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才能。小说一方面从孩童的视角切入,以索菲亚的成长为主线,巧妙地讲述了她要经历女儿、女人、妻子、母亲不同身份的变化、不同角色
明清小说“双姝”模式研究
作者: 孙悦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发展轨迹   “双姝”模式   艺术特色  
描述: “双姝”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它包含“一男二女”和“双姝对比”两种叙述范式,其核心是塑造两位女性形象,以她们的性格、气质与行为方式的差别来形成小说的情节冲突,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一男二女”范式和“双姝对比”范式有着文学渊源。“一男二女”的人物关系配置可以在古老的神话中找到故事原型,最早的“一男二女”神话故事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殷商民族的祖先神帝喾有两个妻子,其后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后世“一男二女”的组合是远古神话的变型和心理投射。《世说新语》记载的“林下之风”与“闺房
论新世纪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
作者: 孙博雅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女性作家   新世纪   性别意识  
描述: 本文以“性别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对新世纪女性作家乡土小说创作状况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笔者发现女性乡土小说与男性乡土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女性写作在新世纪初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创作风貌。同时,从女性作家对乡土女性群体内部的自省与男女两性关系的审视中,总结提炼出了女性作家这一时期性别意识的特性,对女性写作的创作现状做出反思。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女性主义写作热潮逐渐减退,虽然仍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但是已经失去90年代上半期的迅猛发展势头与先锋特质。众多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乡土大地,开始了全新的
< 1 2 3 ... 52 53 54 ... 101 102 10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