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80年代美籍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研究
-
作者:
孙小静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以汤婷婷为代表的20世纪70一80年代的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大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体,这不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华裔女性身份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她们笔下的女性人物逐渐摆脱了美国主流社会以及华裔男性作家所认定的刻板印象,成为鲜活、生动的新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汤婷婷和谭恩美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旨在归纳出其刻画的女性人物特点。
-
20世纪70—80年代美籍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研究——以汤婷婷和谭恩美为例
-
作者:
孙小静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作家
刻板形象
新女性形象
-
描述:
以汤婷婷为代表的20世纪70一80年代的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大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体,这不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华裔女性身份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她们笔下的女性人物逐渐摆脱了美国主流社会以及华裔男性作家所认定的刻板印象,成为鲜活、生动的新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汤婷婷和谭恩美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旨在归纳出其刻画的女性人物特点。
-
20世纪70—80年代美籍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研究:以汤婷婷和谭恩美为例
-
作者:
孙小静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作家
刻板形象
新女性形象
-
描述:
以汤婷婷为代表的20世纪70一80年代的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大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体,这不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华裔女性身份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她们笔下的女性人物逐渐摆脱了美国主流社会以及华裔男性作家所认定的刻板印象,成为鲜活、生动的新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汤婷婷和谭恩美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旨在归纳出其刻画的女性人物特点。
-
亚历山大·勃洛克诗作中的“俄罗斯”主题浅析
-
作者:
孙磊
来源:
临沂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勃洛克
主题
祖国
俄罗斯诗歌
-
描述:
在表现“俄罗斯”主题的诗作中,伟大诗人勃洛克赋以祖国“妻子”或“爱人”等意象,它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女性”形象的延伸,被用来表达祖国俄罗斯在诗人心目中的完美和神圣的情愫。勃洛克反映“俄罗斯”主题的诗作往往追溯国家的既往历史,同时对其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在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
-
在苦难中救赎——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主义
-
作者:
孙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性
苦难
雌性
女性
-
描述:
严歌苓是一位同时承载着东西文化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在近年来很受关注。严歌苓在骨子里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又不是一个彻底的女权主义者。小说中的主角往往由女性承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在苦难中艰险前行的女性形象。在《金陵十三钗》中,我们感受到了边缘人物窑姐们人性的耀眼光辉,这颠覆了传统的妓女形象。
-
浅析谍战剧中英雄形象的重塑:以《黎明之前》和《潜伏》为例
-
作者:
孙涵
来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形象重塑原因
英雄形象的转变
女性英雄形象
-
描述:
新谍战剧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宏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大不同,相对于传统革命英雄"根正苗红"的出身,新谍战剧中的英雄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经改造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这种转变看似是对英雄出身的松动,实际上更强化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更说明意识形态的作用。新谍战剧中的女性形象由样板戏中的去性别化,到宏达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小资产阶级受制于无产阶级,最后在新谍战剧中成为性别牺牲品。这一切都说明新谍战剧如同戴着镣铐舞蹈,还要故作步态轻盈。
-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主人公命运解读
-
作者:
孙静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惨命运
红楼梦
源氏物语
审美意识
女子
文学巨著
两个国度
林黛玉
世纪初
女性人物
-
描述:
在18世纪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和11世纪初日本文学巨著《源氏物语》中,一个个女子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温婉动人,其宿命的悲剧又让人不禁感慨"自古红颜多薄命"。相隔七个世纪,地处两个国度,两部巨著中的女性——林黛玉和夕颜的悲惨命运的设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林黛玉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人物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是众多悲惨女性中令人深感荡气回肠的一个。夕颜不过是《源氏物语》男主人公源氏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却是与光源公子有着情感纠葛的众多多灾多难的女人中最令主人公难以忘怀,也是最为悲惨的一位。两个国度的两部文学巨著中的
-
9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性别意识
-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品牌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性特征
女性写作
性别意识
-
描述:
九十年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来自西方的女性理论对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经历迥异但又独立前卫的女作家们,首先开始自觉地用文字表达对现实女性生存态的关注和焦虑。作家们把过去遮遮掩掩的对女性生活、心理等的描写重新铺展在新社会的朝阳下,为她们寻找生存的空间和深入开掘女性的独特性,使她们的生命更精彩的延续、追求更完美的实现。
-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学术争议与美学贡献
-
作者:
高伟
孙超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贡献
俄罗斯
“女性文学”
学术争议
-
描述:
当代俄罗斯文坛涌现了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女作家。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否有必要将其从整个文学进程中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审视,引起了俄国文学评论界的热议。评论界先是整体上否认"女性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后转向对女作家创作艺术成就的客观梳理。女性作家笔下的童年、爱情、家庭等传统主题小说在当下人与人愈来愈淡漠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她们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对艺术细节的精雕细刻成为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忧伤却不绝望的写作:读迟子建的《雪山的长夜》
-
作者:
孙巧莲
来源:
语文月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额尔古纳
茅盾文学奖
力量感
文学大奖
冬夜
鲁迅文学奖
河右
迟子建
秋夜
寒风刺骨
-
描述: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相较于一般女性文学的作家,迟子建的文章有些特别的力量感与厚重感,这一方面大概与她自己所生长的环境有关:她出生在中国的最北方——黑龙江漠河的北极村;另一方面与她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她在而立之年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而在刚尝到爱情带来的
<
1
2
3
4
5
6
...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