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伍尔夫与“五四”作家的女性意识契合及关联
作者: 孙丹   来源: 林区教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女性意识   “五四”女作家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其作品中多以女性形象为主,通过叙事等手段反映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将伍尔夫的代表作与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代表及作品进行对比,找到了二者在女性意识上的相似体现。这种关联一方面来源于中西方女性相似的生存境遇,更重要的是伍尔夫作为著名作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先驱对中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人体的商机:浅谈现代人体广告
作者: 孙世琳   来源: 新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广告   消费  
描述: 广告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推销方式,特别是人体广告。广告中普遍运用的身体符号具有形体性、代表对象性和意义传达性。在符号化趋势下,身体已经成为特定群体的符号标志和消费品。身体作为一种意象,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商品广告之中。本文在论述人体作为一种媒介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谈到了女性形象问题和公共道德问题,以及人体广告在积极的推销作用背后所隐藏的缺陷。
《无名的裘德》中淑•布莱得赫的形象分析
作者: 孙立清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思想   婚恋自由   《无名的裘德》   抗争   性别角色  
描述: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哈代因为抨击当时的婚姻制度而招致众多非议,从此放弃了小说写作。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新女性形象,淑·布莱得赫。她饱读群书,接受了诸如斯图亚特·米勒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新思想而具备了一些新女性的意识。她渴望在男权社会争取独立的自我,渴望自由和理想的生活,并对压迫女性的维多利亚婚姻产生了自然的抵触而冲撞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分析淑的独立意识和抗争历程以及哈代的女性观。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述
作者: 孙俊豪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期   《圣经》   思想史   文学发展   女性问题   英国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描述: 一、女性文学的界定 自古以来,柏拉图、《圣经》、尼采都有对女性问题的研究或者作品中涉及对女性的看法。研究妇女思想史从来就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一部分。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女性主义。
浅论池莉女性意识的主体削弱
作者: 孙艳丽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影视改编   主体削弱   文学文本  
描述: 近年来,由于体现生活描写的细腻、情感描摹的真实、视界视角的独特,女性作家的作品逐渐成为影视剧关注的热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我们仔细分析对照后会发现,许多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和原著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她们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其中的女性意识和主体思考,在传统文化及男性中心文化的影响下,往往都会被抹杀掉,变成了男性审美视角下的影视作品。本文试以池莉作品《生活秀》的影视改编来分析和探讨女性文学在影视改编中女性意识主体削弱的原因。
从尺牍创作风貌看柳如是的身份困扰
作者: 孙妙凝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柳如是   明末   尺牍   行文风格   女性文学  
描述: 柳如是尺牍在明末盈千累万的尺牍中风华独出,具有典雅华赡、疏朗大气、凄艳幽深的创作风貌。它不仅在内容和修辞艺术上独具异彩,亦反映了柳如是在漂泊中载浮载沉的生存困境和人格失落的困扰心态,是折射明末时期名姝特殊心理的一块明镜,在别具美感的同时,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内涵。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孙艳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中心意识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女性形象  
描述: 2009年,恰逢新中国建立60周年,有关中国革命史和当代史的叙事的影视作品大量涌现,中国社会掀起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红色经典”热潮之后的更大一轮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热潮。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限之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通过对于革命起源、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的讲述,来维系当代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通过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作品的主题,在于肯定以革命
王全安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 孙蕊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王全安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作为一名独立电影导演,王全安一直被称为“另类的第六代导演”。从《月蚀》到《惊蛰》再到《图雅的婚事》,对女性角色的偏爱几乎成为王全安作品的标签之一。他始终是真正站在平民的视点上去看待身边的生活,通过塑造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女性形象,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出生活的本真状态和丰富内涵。从影片在国内外的频频获奖可以看出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文以这三部影片中的四个女性形象:雅男、毛女、关二妹和图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通过对其女性身份、境遇的关注,试图探索王全安导演在四个女性形象的
安妮塔·德赛《斋戒,盛宴》中的女性观研究
作者: 孙婷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妮塔·德赛   女性观   盛宴   斋戒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印度三次获得英语文坛最高奖项提名的作家,安妮塔·德赛是印度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创作题材上来说,女性题材小说在德赛全部作品中占有主要地位,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水平。这部分作品代表了作者的生存体验,反映了德赛的内心世界,是理解德赛女性题材小说的敲门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绪论中,总结了国内外对于安妮塔·德赛的研究现状,确立论文的出发点。 第一章分析《斋戒,盛宴》中的三类女性形象,觉醒的乌玛、湮没的阿娜米卡和畸变的
《紫色》中西丽的觉醒历程
作者: 孙延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主义   独立   觉醒   艾丽斯·沃克   姐妹情谊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是一个多产作家,其作品主要包括包括小说,诗歌,散文集等,她于1982年发表的小说《紫色》是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给她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她为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和国家书评奖。这部小说还在1984年被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给艾丽斯·沃克带来了世界荣誉。她还首创了新的名词“妇女主义”以此来区别于以前的“女权主义”。本论文从妇女主义和姐妹情谊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西丽的觉醒历程,分析了《紫色》中的女主人公西丽如何从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