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谈论《背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作者:
周亚萍
来源:
世界文化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需求
萨拉
品特
卡斯滕
文学作品
不伦之恋
哈罗德
社会规则
中都
米兰·昆德拉
-
描述:
对于"背叛"这一话题,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都通过一定的故事编排对之进行了展现和探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借故事中的一位人物道出了"背叛"的真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他在书中塑造的萨宾娜这一女性形象一生中都在不停追逐对家庭、婚姻、生活、社会规则的背叛。著名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在1978年创作的一部婚姻伦
-
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试论白先勇小说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周瑾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者
生命意识
格局
悲剧命运
女性
-
描述:
女性形象始终在白先勇的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他对女性生命意识的关注,充分诠释了他的现代意识。他作品里的女性不再是沉默的个体,而是有话语权的叙述者。她们不再谨遵传统的三从四德,却都拥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小说书写了女性的悲剧命运,表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展现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对个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和反抗。
-
情与法的复调叙事——法律文化视角下的《霍小玉传》研究
-
作者:
周洁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益
唐律
霍小玉
悲剧
-
描述:
文章以法律文化作为切入视角,结合《唐律疏议》的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悲剧根源和法理内涵三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认为李益具有自觉的法律意识但懦弱、逃避,他的行为受到性格因素和法律意识的双重影响,霍小玉则是一位积极追求爱情、敢于反抗自身不平等的法律地位的女性形象,二人的悲剧是在李益的性格因素和唐代法律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
追寻自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
-
作者:
周曦
来源:
青年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女性主义视角
父权文化
男权中心
十九世纪
罗切斯特
公简
西方文学史
-
描述:
西方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不外乎“淑女、家庭天使”、“红颜祸水”或“悍妇、女巫”。这三类传统女性角色特征均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反映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而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女主人公简从贫穷的孤女成长为具有独立意识女性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敢于抗争的“女斗士”式的人物。正因为这一点,本书突破了英国同时期其它
-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周志宇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伤理论
《我弥留之际》
威廉·福克纳
人物形象
-
描述: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整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美国南方为背景,描绘一百多年间各阶层人物多方面的生活图景,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以及在当时历史变革背景下美国人的思想变化和精神创伤。创伤理论以创伤叙事、创伤见证及创伤记忆为核心,而创伤理论的运用在福克纳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弥留之际》就是体现福克纳将创伤叙事、创伤记忆和创伤见证三者结合运用的代表作。
-
由《婴宁》看蒲松林的女性观
-
作者:
周菊琴
来源:
新课程学习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精神
婴宁
自然美
聊斋
-
描述:
在蒲松龄的笔下勾勒出许多的女性人物,以“纯、真、美”这一系列的女西北风形象最为突出。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婴宁,它主要讲述了《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的纯真美。立足于婴宁这个女性角色,探讨了蒲松林对女性美的描写并深入探析了蒲松林的女性观。
-
《饥饿游戏: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
-
作者:
周丽萍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权威
叙述视角
女性主义
叙述声音
-
描述:
《饥饿游戏:一》是一部以女主人公"我"的视角展开的个人型公开叙述小说。女性人物的"看"在确立她们主体地位的同时将男性边缘化,并建构女性意识。个人型公开的叙述声音有着名正言顺的权威,但是女性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压制,作者通过让人物保持自己的声音、运用第一人称群体代言人式的叙述声音、内心独白策略来消解男性的权威,打破父权下的传统叙事传统,以迂回隐秘的方式发出女性的声音,获得叙事的权威。
-
探析南昌瓷板仕女画的美
-
作者:
周晓玲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昌瓷板
仕女画
美
-
描述: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人物画的范畴,它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内涵,传达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仕女画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画中女子体态饱满,肌肤丰盈,带有鲜明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以肥为美的流行风格。宋代因花鸟画的霸主地位,仕女画极为罕见,明清是仕女画的鼎盛时期。明初,受青花料发色不稳的限制,仕女画在瓷器上难得一见。明宣德年开始,各种形式的仕女画在瓷器上广为流行,内容多以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为主。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的特点
-
作者:
周蕾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指导委员会
自卫战争
妇女解放
妇女地位
民族解放
抗日根据地
妇女干部
妇女组织
中共中央组织部
妇女工作
-
描述: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制定相关政策,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维护妇女权益,组建妇女组织,团结各界妇女群众,推动了妇女解放,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在民族解放中实现妇女解放。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自卫战争,动员
-
妇女运动新方向的确立: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四三决定”的探讨
-
作者:
周蕾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三决定”
中国共产党
妇女工作
-
描述:
“四三决定”的颁布说明了其背后相关联的阶级、性别、民族独立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动员妇女参加生产走向公共劳动生活,同时改造家庭使其民主化,无疑是对农村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的动摇和冲击。“四三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现实而制定的,它将民族解放、社会革命与妇女解放结合起来,给中国妇女解放道路开启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妇女运动规划了新的方向。“四三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本土化的重要发展,也是中国特色妇女解放理论的关键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