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话语、身体、权力—对品特三部剧作的话语分析
作者: 刘清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分析   《山地语言》   哈罗德·品特   《生日晚会》   《回家》  
描述: 话语分析是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分析戏剧文本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哈维·萨克斯的会话分析理论,从话轮交替和话轮序列两方面对品特三部剧作《生日晚会》、《回家》和《山地语言》的话语结构进行探讨,分析掩藏在日常话语之下的男女两性的冲突和斗争,研究女性如何利用话语和身体解构男性霸权,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概述了国内外品特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基础。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生日晚会》中女性人物梅格为中心,重点探讨她与丈夫皮特和情人斯坦利之间的关系
论张恨水重庆国难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
作者: 喻冰清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难小说   重庆   张恨水   人物形象  
描述: 本文以张恨水的重庆相关国难小说创作为样本,进行其笔下类型化人物的形象浅析。通过对类型化人物的归纳分析,梳理抗战年间时代群像,由此体悟优秀小说家的心路历程,探索通俗小说家操控读者的魔力来源,进行中国式思想文化探源。引言部分:对张恨水国难小说的特定研究价值予以阐释,并界定本论文研究范围。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重庆国难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形象。归纳分类张恨水重庆国难小说中“看似雷同却存在着差异性,或者看似迥异却存在着共性”的人物,描述抗战夫人、中国战时葛朗台、知识分子、国难商人、各色女性的人物特征。第二章,类
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 崔清活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媒介和文化研究   传播学教育   传播学  
描述: 本文从科研、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传播学教育做了对比,旨在为发展迅速但处于困惑中的中国传播学教育提供借鉴经验。文章首先对两国的传播学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中国大陆的传播学发展较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有待重大的理论突破。英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源于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文章以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为线索,对英国的传播学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回顾。从学术渊源看,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脱胎于英国的文学批评,视大众媒体为其研究领域,借鉴与吸收马克
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革命根据地女性婚姻与两性关系——以太行山区为中心的考察(1937-1949)
作者: 杜清娥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太行革命根据地   革命   婚姻   女性  
描述: 整饬根据地政治生态、变革根据地社会习俗、动员根据地普通民众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亦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从苏维埃时代起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的1940年代末,中共为了生存和壮大自己,在不同历史时段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及其方针、政策对农村根据地进行过广泛的社会动员。通过提高家庭地位、改善婚姻关系、解除婚姻痛苦对妇女之发动,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乡村社会地域特征明显,社会生态和风俗习惯迥异,故各地对妇女的社会动员之进程、特
明末吴江叶、沈两大文学世家的女性文学创作
作者: 栾清照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明文学   吴江叶氏三姐妹   沈宜修   文学世家   女性文学创作  
描述: 明代以前的女性文学创作相对于数量众多的男性文学创作来说很沉寂,这种状况到了明末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末女性文学异常兴盛,尤其突出的现象是家族性群体文学创作的涌现,其中尤以吴江叶、沈两大家族最负盛名。两大家族出现了以沈宜修、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为代表的才女作家群,她们创作了数量众多、优美动人的诗词曲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拟从明末特殊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两大家族自身的文化世家特点,分析出现这种家族性才女作家群的原因,并具体分析她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品味她们作品中女性特有的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作者: 武清宇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人女性文学   哈莱姆文艺复兴   影响   兴起   特点  
描述: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运动,它是黑人文学以成熟的姿态进入美国文坛的标志。这场运动不仅造就了大批有历史影响的黑人男性作家,同时也成就了像杰茜·福塞特、纳拉·拉森和佐拉·赫斯顿等一批优秀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她们的作品已成为研读美国黑人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范本。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们的创作被忽略、甚至淡忘了,但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女作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许鞍华电影
作者: 廖梅清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电影   许鞍华   人文关怀   女性主义  
描述: 从影三十多年,许鞍华执导和创作了二十四部影片。其影片类型丰富,风格多样。本论文集中研究除惊悚悬疑片、武侠片和鬼怪片以外的十九部剧情片,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分析和探讨许鞍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视域下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两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意蕴的书写的不同特质。虽然在许鞍华的电影创作历程中出现了创作视域、视角并不统一的复杂现象,但其作品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涵是人文关怀。许鞍华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男性和女性的个体命运,其表现的价值判断准绳,是人文主义,而非女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许鞍华大部分电影表达了比较温和的性
独立之路与依附之结:明末清初歌伎诗人研究(以柳如是为例)
作者: 刘清滢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柳如是   独立   歌伎诗人   依附  
描述: 本文旨在揭示明末清初之际,以柳如是为代表的歌伎诗人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的一种独立性与依附性的悖谬,呈现歌伎创作主要作为文学现象而非文化现象的真实面貌,总结古代女性文学史中“歌伎传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的内涵和意义。本文选取歌伎诗人与男性文人及男性中
乌拉·贝尔凯维奇的“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
作者: 许清波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经验   超越性别意识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乌拉·贝尔凯维奇  
描述: 乌拉·贝尔凯维奇是德国当代著名而多产的女作家。这篇论文主要从女性文学的“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角度探讨她的创作。在“第一世界”的创作中,贝尔凯维奇书写女性经验,流露自觉、明显的女性意识。她描写女性情感的乌托邦与其必然的失落,以及由此带来的“逃离”意识;描写她们的孤独而又渴望超越此种孤独的切肤之痛。本文并将她的这些“失落”、“逃离”、“孤独”等主题与中国九十年代一些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作比较。在第二世界的创作中,贝尔凯维奇审视历史,叩问当下,视野开阔。《黑白天使》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人一直讳莫如深的第三帝国的
性别角色的文化反思
作者: 吕雅清   来源: 华侨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恋小说   女性意识   文化反思   困惑与理想   性别角色  
描述: 本论文主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女性学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海外华文女作家陈若曦的系列婚恋小说创作,认为其婚恋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女性问题的初步探讨、困惑与理想的主观性矛盾、性别问题的反思。 陈若曦一系列的婚恋小说透过爱情、婚姻、家庭这个中介,对女性的特定存在进行思考,并考察了男性存在状况的历史与现实,体现出作家对“人”的性别角色的文化反思,以及作家重塑“人”的性别角色和人格意识的崇高理想。陈若曦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再认识,更是从“人”的角度重新诠释人。在反思社会性别的角色规范的过程中,陈若曦经
< 1 2 3 ... 30 31 32 ... 42 43 4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