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市妇联获省先进妇女组织荣誉
作者: 裘冬梅   来源: 今日嵊州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市妇联获省先进妇女组织荣誉
《69 Sixtynine》中女性形象的根源性
作者: 申冬梅   来源: 安顺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根源性   《69   Sixtynine》   女性形象  
描述: 《69 Sixtynine》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性格各异的男性。但与几个男性主要人物相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却更加鲜明。这反映了作者村上龙对女性持有的一贯态度和对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特点。村上龙的大部分作品,对女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并且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特色都可以从《69 Sixtynine》中找到根源。
浅析左翼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面性
作者: 力冬梅   来源: 赤子(中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左翼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特殊时期—左翼电影时期。在这一特殊电影时期,女性总是被冠以"新女性"这一单一的称号。他们的形象是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符号,因而她们必定独立、自主、勇敢甚至代表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大无畏精神。实际上她们的形象具有多面性,她们中有独立的,也有软弱的。有革命的,也有传统的。有积极的,也有苦闷的。本文就旨在论述左翼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面性。
精神生态视域下的萧红小说女性形象
作者: 何冬梅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物性   男权社会   精神生态   奴性   萧红   女性形象  
描述: 从精神生态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指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生命呈现方式具有明显的动物性,其生命本真意义的失落折射出精神生态的扭曲与荒芜,而造成这种精神劣根性的主要原因是被男权社会的放逐.
身陷地狱 仰望天堂:《金陵十三钗》女性形象解读及作家创作心理探析
作者: 俞冬梅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古至今   欧·亨利   华裔女作家   故事主人公   文学里   心理探析   写作姿态   形象解读   严歌苓   女性主义  
描述: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通过对一群身处生存绝境的风尘女子苦难生命体验的表述,揭示出蕴蓄于她们体内的巨大的救赎力量,表现作者心目中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从古至今,妓女始终被排挤在社会的边缘,即使在文学里也是异数,要么作为社会的阴暗面被批判,要么作为社会残害女性的证据成为被同情的对象。但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却一反常规,将这群惯于欢
在异域夹缝中求生存的女强者: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作者: 王冬梅   来源: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异域   强者   严歌苓  
描述: 严歌苓在旅居海外以后创作了大量的移民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严歌苓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去观照其笔下的女性,创造出一个个强韧的在异国求生存的女性形象。扶桑,小渔,多鹤,菲比等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严歌苓心里"包容一切的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的强者。本文选取严歌苓的作品中的三个寄居异国的女性形象为例,试探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状况。
多角度看福克纳小说中女性的形象
作者: 肖冬梅   来源: 旅游纵览(行业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方情节   福克纳   女性  
描述: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被视为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的杰作。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题,而其将所有写作技巧熔于一炉的创作手法则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甄嬛传》和《大奥》中的女性人物对比分析
作者: 赵冬梅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大奥》   后宫   《甄嬛传》   女性  
描述: 《甄嬛传》和《大奥》是备受观众喜爱的两部历史题材剧。两者虽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都是以当时的当政者——皇帝和将军的妻妾们所居住的"后宫"和"大奥"为舞台,讲述身处其中的女性们的爱恨情仇。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两个国家所产生的两者有着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本文拟通过《大奥》和《甄嬛传》两部影视作品,对生活在中国清代后宫和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代的大奥中的女性进行对比考察,以此加深对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与城市关系刍议
作者: 李冬梅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城市   女性  
描述: “城市是有性别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与女性的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亲和与交融.一方面,城市作为一种生存空间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也毫不吝惜地为女性写作提供素材和养料.另一方面,女性也以独有的城市意识和女性立场,通过写作进一步描摹、想象和塑造了城市的个性与现状.女性不仅是城市发展最好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参与者,她们不仅是城市文化消费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又是城市文化的制造者,因而也是城市文学最好的表现者.
“十七年”蒙古语小说形象研究
作者: 郜冬梅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蒙古语小说   形象   “十七年”  
描述: 论文综合研究了“十七年”蒙古语小说形象。“十七年”蒙古语小说主要塑造了有着可歌可泣的英勇、辛勤、正直、重情重义、有耐心等高尚品质的蒙古人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丑恶的反面人物形象。全文由绪论、正文(一至三章)、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等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十七年”蒙古语小说形象的研究意义,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概况、研究成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资料。论文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十七年”蒙古语小说四种形象体系,主要歌颂和理想化了工农(牧)兵及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社会主义新人物形象,以批评和教育的态度塑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