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于永菊,彭李,刘波涛,边晨,徐媛媛,谢钧润,李敏】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SRC-1在小鼠脑内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对性别依赖的海马突触可塑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
作者:
边晨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卵巢切除
1
突触可塑性
睾丸切除
类固醇激素受体辅助活化因子
海马
老化
性别差异
-
描述:
哺乳动物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性别差异。比如,雄性下丘脑与生殖有关的性别二态性核团的体积大于雌性、雄鸟高声区的体积大于雌性、男性的抽象思维较强而女性的形象思维较强。海马作为与学习记忆、认知情绪、应激等关系密切的重要脑区,依赖于海马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存在性别差异,而且脑老化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率在女性高于男性,而老年男性患帕金森病的比例高于女性。造成这些性别差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已经知道雄激素、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通过其核受体对海马的结构和包括突触发生在内的突触可塑性等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纽约时报》的中国女性形象研究 2001年-2010年
-
作者:
李敏
来源:
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新闻报道
美国
2001
2010
人物形象
研究
女性
-
描述:
本书稿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并获得可供借鉴的传播策略。《纽约时报》是美国报道国际事务最多的报纸,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观点,并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书稿以该报2001年至2010年涉及中国女性的报道为样本,从社会性别和民族国家叙事两种视角分析了中国女性的媒介形象,以期窥见美国媒体对中国女性和中国社会的认知。本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比较中国女性形象与“真实”情况的出入,而是要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媒介如何通过话语的运作突出“中国”“女性”的特色
-
从早期三种词选看女性形象描写上的三度变化
-
作者:
徐媛媛
来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种词选
女性形象描写
不同与变化
-
描述:
词为艳科,其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在不同时期的词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拟从早期三部词选的对比来探讨词中女性形象描写的不同与变化。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三部词选相互比较的方法,主要对唐代词选《云谣集》、晚唐五代词选《花间集》以及宋代词选《阳春白雪》中女性形象的身份、服饰、容妆方面的描写加以比较,从而窥视词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发展。对中国早期三部词集在女性形象描写上的不同与变化的原因,文章在最后也进行了探讨,除了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人文心态等因素以外,特别从词学和词之艺术发展的视角进行了论述。
-
多丽丝·莱辛《青草在歌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徐媛媛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歧视
生态女性主义
种族歧视
《青草在歌唱》
-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 )被誉为战后英国文坛最富有独创精神的杰出女作家之一。她以多变的文学视角和丰富的创作成果享誉世界文坛。其作品几乎涉及二十世纪所有的重大问题和思想:种族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现代心理学等等,而其基本的主题是政治和妇女的命运。她的早期作品具有高度的自传性,大多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作为英国殖民统治在非洲的见证者,她以锋利的笔触揭露了殖民者在非洲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批露了殖民文化的极度贫瘠。 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成书于她离开罗德西亚之前,在1950年(她移
-
论男权话语重压下的女性生存:以方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
作者:
李敏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方方小说
主体意识
女性生存
-
描述:
在男权话语占主导的社会,女性如何更好地生存是女性研究的核心话题。方方的小说中对女性命运、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从未缺席。以方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对男权话语重压下的女性生存困境进行原因剖析,并反思小说人物命运,可以就女性如何在两性社会更好地生存提出哲学建议与可行性策略。
-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类
-
作者:
李敏
来源:
戏剧之家(下半月理论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类
-
浅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李敏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叛逆
理想人格
现代女性
-
描述:
浅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试论《诗经》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作者:
李敏
来源:
资治文摘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诗经
女性
-
描述:
《诗经》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其中最动人的当属那些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们执着热烈的情爱意识、剥削压迫下的反抗意识、忧国思乡的家国意识等,让中国诗歌在源头上即闪烁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光芒,在后世历代诗歌中都极为少见,因此也更加难能可贵、光彩夺目。
-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
-
作者:
李敏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话语
视域
心理分析
边缘群体
女性形象
符号学
集体无意识
日常生活经验
媒介研究
相关理论
后现代理论
文化研究
价值取向
边缘化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传统媒介研究的“男流”观点宰制下,女性议题的被忽视、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泛吸收了后现代理论、文化研究以及心理分析、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探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话语、身体及其日常生活经验,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边缘群体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经验。
-
媒介文化与中国女性的媒介再现:以《纽约时报》为例
-
作者:
李敏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文化
再现
女性形象
《纽约时报》
-
描述:
媒介在文本生产中总是在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求得平衡,专业主义理念是保证报道客观性的圭臬,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对负面消息的偏爱又使它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媒介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影响,发现媒介以复杂的态度呈现中国女性,一方面以客观的手法避免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对异族女性的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使人物呈现负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