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军医大学新入校研究生心理弹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于永菊   彭李   刘波涛   边晨   徐媛媛   谢钧润   李敏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负性认知偏向   积极消极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弹性  
描述: 目的了解军医大学研究生心理弹性特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某军校新人学817名研究生、597名本科生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使用SPSS18.0对问卷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研究生心理弹性水平远低于本科生(76.01±11.43vs.80.00±10.26,t=-6.76,P〈0.01):军校生心理弹性水平远高于地方生(77.18±11.59vs.74.97±11.19,t=2.77,P〈0.05);女性研究
从自卑顺从到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论简爱的自由之路
作者: 徐媛媛   来源: 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代女性   生活的自由   人格的自由   简爱   爱的自由  
描述: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三姐妹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小说通过对简爱不屈服于命运,为自由、独立、平等、人格而战的生动描述,成功塑造了一个外表不美,但有着火热激情、不屈不挠性格的妇女形象,成为英国女性文学史的代表作。本文欲从简爱追求生活的自由、爱的自由、人格的自由的奋斗过程来分析简爱的自由精神。
论男权话语重压下的女性生存:以方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作者: 李敏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方方小说   主体意识   女性生存  
描述: 在男权话语占主导的社会,女性如何更好地生存是女性研究的核心话题。方方的小说中对女性命运、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从未缺席。以方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对男权话语重压下的女性生存困境进行原因剖析,并反思小说人物命运,可以就女性如何在两性社会更好地生存提出哲学建议与可行性策略。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类
作者: 李敏   来源: 戏剧之家(下半月理论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类
浅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敏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叛逆   理想人格   现代女性  
描述: 浅析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者: 李敏   来源: 资治文摘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诗经   女性  
描述: 《诗经》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其中最动人的当属那些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们执着热烈的情爱意识、剥削压迫下的反抗意识、忧国思乡的家国意识等,让中国诗歌在源头上即闪烁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光芒,在后世历代诗歌中都极为少见,因此也更加难能可贵、光彩夺目。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
作者: 李敏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话语   视域   心理分析   边缘群体   女性形象   符号学   集体无意识   日常生活经验   媒介研究   相关理论   后现代理论   文化研究   价值取向   边缘化   女性主义  
描述: 在传统媒介研究的“男流”观点宰制下,女性议题的被忽视、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泛吸收了后现代理论、文化研究以及心理分析、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探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话语、身体及其日常生活经验,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边缘群体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经验。
媒介文化与中国女性的媒介再现:以《纽约时报》为例
作者: 李敏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文化   再现   女性形象   《纽约时报》  
描述: 媒介在文本生产中总是在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求得平衡,专业主义理念是保证报道客观性的圭臬,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对负面消息的偏爱又使它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媒介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影响,发现媒介以复杂的态度呈现中国女性,一方面以客观的手法避免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对异族女性的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使人物呈现负面的形象。
广告文本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作者: 李敏   来源: 新闻爱好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职   身体   异化   性别意识形态  
描述: 某些广告将女性描述为感性的、低智商的群体,并将大部分女性形象设置于私人领域。很多广告文本将女性身体作为被凝视的对象,从而引导其将自身作为商品进行加工塑造;广告中出现的母亲在医生和专家指导下完成孕育孩子的工作,展示了女性将孩子作为产品进行策划和生产的过程。因此,广告与社会文化的互构最终导致女性与自己的身体、身份和社会的疏离,并加深女性的异化。
《荆棘鸟》的象征意义剖析
作者: 李敏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荆棘鸟》   人物分析   象征意义  
描述: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家世小说,以牧场主的女儿梅吉与罗马大主教拉尔夫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克里阿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时间跨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了克里阿里一家三代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迁,尤其是作品中三位女性的爱情婚姻生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忍受着爱和命运的折磨,而他们又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祖孙三代敢于冲破传统以不同方式追求幸福、渴望主宰自身命运的女性形象,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