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及其文学形象
作者: 乔以钢   李贞玉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   文学形象   革命话语   女医生  
描述: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形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意涵。康爱德、张竹君等从事医学活动的女性经由致力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的开发和媒介的传播,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唤起民众自强、救国的楷模受到褒扬,有时还被赋予“医治”落后思想的功力,围绕她们的书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走向。同时,“女医生”的职业活动及其文学形象经由书写和传播,成为近代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女医生和启蒙者身份兼具的新女性形象突破了启蒙者与男性性别相联系的模式,在新型性别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
作者: 乔以钢   李贞玉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形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意涵。康爱德、张竹君等从事医学活动的女性经由致力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的开发和媒介的传播,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唤起民众自强、救国的楷模受到褒扬,有时还被赋予“医治”落后思想的功力,围绕她们的书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走向。同时。“女医生”的职业活动及其文学形象经由书写和传播,成为近代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女医生和启蒙者身份兼具的新女性形象突破了启蒙者与男性性别相联系的模式,在新型性别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女作家“乡村女性进城”的常态叙事
作者: 乔以钢   崔彦玲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常态叙事   “乡村女性进城”  
描述: 近年来,有关"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中,一些女作家的创作体现出与那种刻意展示苦难、突出城乡对立、忽略"乡下人"主体性的创作不尽相同的倾向,她们以常态叙事描摹"乡村女性进城"的日常生活,探索进城后的乡村女性置身新的生活环境中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生动可感、具有把握个人命运主体意识的乡村女性形象,从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城市"的面影,体现出一定的新意。
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传奇》   张爱玲   生命本体   女作家   女性观   现代女性意识   个性解放   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  
描述: 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斗争、政治斗争构成社会生活重心之所在。感时忧国,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创作,成为新文学主流。如果说这种文学选择正体现着历史的必然性的话,那么,上海沦陷前后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则可视为历史的偶然性为作家个人、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的...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生存价值及人生道路的探索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价值   新生   妇女解放   封建势力   中国妇女   丁玲   社会革命   革命斗争   知识分子   知识女性  
描述: 丁玲的创作,起步之初便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自尊意识以及探求女性生存价值的执着。投身革命以后,随着作家思想视野的扩大,这方面的特征不再那么醒目,但她始终深切关注妇女问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富于代表性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灵历程。在这一点上,丁玲所取得的成就是一般作家很难比拟的。
漫谈女性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因素   女性文学批评   性别问题   女性研究   社会文化   女性创作   女性文学研究   社会生活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  
描述: 这里,我想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进展,然后就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一在谈女性文学研究之前,我们不妨先概略地讲一下性别和文学这个命题的提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便使大家对性别问题的客观存在多一些感性认识。早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在新文化运动和启蒙思潮影响的大背景下,文学与性别的关系就曾引起学人的思考。
谈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诗学   有差异的声音   男性文化视域   基础性建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索前行——近20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简论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思   实践   女性文学   性别研究  
描述: 近20年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有所推进。相关传统资源的挖掘、整理取得收获,为从性别角度认知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现当代女性创作的探讨以及文学文化现象的性别研究获得新的进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研究者结合中国实际汲取和借鉴女性主义以及多种理论资源,在实现文学学科专业功能的同时推进性别平等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面对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自觉的反思和艰辛的探寻仍在继续。
问题与挑战: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之思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创新   女性文学   学科建设  
描述: 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面临问题与挑战:一是如何理解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使二者得到有效的沟通;二是如何改变重复性研究较多的状况,加强女性文学研究的学风建设和学术创新能力;三是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如何处理好性别分析与文学的审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今后,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在联系实际、端正学风、注重审美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还有待于付出更大的努力。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内涵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 2 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 ,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 ,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 ,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 ,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 1 2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