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女性现代精神的高扬:面向自身与社会的新时期妇女文学(之一)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妇女文学   社会历史   “五四”时期   文学创作   三四十年代   现代精神   中国女性  
描述: “五四”时期开始勃兴的中国现代女性的文学创作,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经历了风风雨雨。二十年代末到三四十年代,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女性创作同当时的文坛主潮一样,为政治斗争的需要所统驭。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灵魂苏醒的歌唱(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灵魂苏醒的歌唱(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灵魂苏醒的歌唱(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灵魂苏醒的歌唱(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从“乐园”幻梦到“红”的女人的讴歌——“左联”女作家冯铿的创作轨迹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冯铿   歌颂   女性文学  
描述: 冯铿出生于潮州一个教师家庭,早期创作以抒情笔触歌咏自然、青春和爱情。1929年到上海,投身革命,作品由描写知识分子转向表现武装的工农大众,由同情下层妇女悲惨命运到歌颂“红”的女人的战斗生活,续写出中国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从面向女性自我到面向广阔社会——三四十年代中国妇女文学的嬗变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妇女文学   中国妇女   丁玲   三四十年代   女性自我   葛琴   作品   女性文学   革命文学  
描述: 20年代末到三四十年代,是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现代妇女文学创作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坛笼罩在浓重的政治斗争气氛之下,以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其主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为以争取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为旗帜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革命文学,女性创作也在此背景下呈现了新的风貌。如果从文学实际出发,而不是主要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作为划分文学发展阶段的依据的话,可以说,以题材的社会性、思想的革命性为重要特征的三四十年代妇女
谈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收获突出体现在,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维度之一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就说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放在30年前或者20年前,出现在这样的会议上几乎是不大可能的,尽管当时有关女作家和女性创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及其文学形象
作者: 乔以钢   李贞玉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   文学形象   革命话语   女医生  
描述: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形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意涵。康爱德、张竹君等从事医学活动的女性经由致力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的开发和媒介的传播,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唤起民众自强、救国的楷模受到褒扬,有时还被赋予“医治”落后思想的功力,围绕她们的书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走向。同时,“女医生”的职业活动及其文学形象经由书写和传播,成为近代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女医生和启蒙者身份兼具的新女性形象突破了启蒙者与男性性别相联系的模式,在新型性别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
作者: 乔以钢   李贞玉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形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意涵。康爱德、张竹君等从事医学活动的女性经由致力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的开发和媒介的传播,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唤起民众自强、救国的楷模受到褒扬,有时还被赋予“医治”落后思想的功力,围绕她们的书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走向。同时。“女医生”的职业活动及其文学形象经由书写和传播,成为近代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女医生和启蒙者身份兼具的新女性形象突破了启蒙者与男性性别相联系的模式,在新型性别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