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寄托大于讽刺批判:对《项链》的重新认识
-
作者:
丁晓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判
洗礼
理想婚姻
寄托
-
描述:
从阅读心理上,《项链》不同于Maupassant其他作品给人发冷的感觉,且女性形象塑造有悖于他早期对女性的成见,这恰恰暗示了作者对于理想婚姻的寄托,而非一味地批判。
-
伯莎·梅森:更具反抗精神的双重“他者”
-
作者:
丁晓红
来源:
宿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精神
伯莎·梅森
双重他者性
-
描述:
伯莎·梅森是《简·爱》中经常被忽略的女性人物。作为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伯莎没有经济能力,没有婚姻自主权,是一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而作为来自被英国殖民的西印度群岛的女性,伯莎的“他者”身份被双重化了,成为了阁楼上的“疯女人”。然而伯莎并不愿意屈从于“他者”的束缚,“疯狂”只是她的面具,在这一面具的掩盖下,伯莎进行了四次报复性反抗,最终与象征着男权社会的桑菲尔德庄园同归于尽,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
-
《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以阿荣和直子为中心
-
作者:
丁晓娜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直子
阿荣
暗夜行路
女性形象
-
描述: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知名作家之一,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志贺直哉一生撰写了两百多部作品,基本上都是短篇小说,《暗夜行路》是志贺直哉花了25年完成的唯一一部 长篇小说。小说自发表初期就受到了瞩目,关于《暗夜行路》的研究论著虽然数目众多,但大部分论著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主人公谦作身上,而忽略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重点分析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位女性—阿荣和直子。一方面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分析两位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谦作自我成长的分析,弄清两位主要女性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形象是否有变化,以及对主人公自我成长
-
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鲁迅、赛珍珠、林语堂笔下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丁晓敏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鲁迅
林语堂
中西文化
女性形象
赛珍珠
-
描述:
进入20世纪以来,面对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时一代作家与学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鲁迅、赛珍珠、林语堂三位作家不同文化立场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异同的比较,尝试窥探他们对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的不同思考。文章用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和形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使之具有独特视角和开阔视野。从而得出:作家的创作价值与作家的文化立场和作品的文化价值有密切联系,作家的创作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是否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律动,取决于其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切程度。 全
-
《小妇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丁晓霞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小妇人》
女性主义意识
-
描述: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小妇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的读者的热烈欢迎,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心弦。本论文意在对该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析。作者首先对西方女性主义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了奥尔科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思想的根源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在她的作品中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讨了小说中包含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指出,《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传统作品中妇女形象,她们既是善良慈爱的母亲,孝顺的女儿,友爱的姐妹,同时
-
王尔德社会喜剧中的“他者”形象
-
作者:
丁晓红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奥斯卡·王尔德
社会喜剧
-
描述: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位著名且非常有天赋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不同文学体裁。然而最受历来的评论家青睐的还是他的社会喜剧。本文以已有的相关成果为基础,运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中的“他者”概念分别分析王尔德社会喜剧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他者”形象。除导论和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王尔德社会喜剧中被边缘到“他者”地位的女性角色,从女性主义视角分别分析了未婚的年轻女性和犯过错的中年女性人物的被边缘化。由于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处于其中的女性只能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