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她世界 西方女性文学百部名著赏析
作者: 王晓英   来源: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本书介绍了近百名西方女性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及风格流派,展示了近现代女性作家在欧美文坛上的风采及对文学创作作出的巨大贡献。
女性网站并非乐土
作者: 任正英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非乐   信息操纵   权力关系   社会角色定位   社会性别角色   中青年女性   受众   网络媒体   女性形象   女性网站  
描述: 女性网站并非乐土
上海市第十二次妇代会开幕
作者: 梁红英   来源: 上海文汇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妇联组织   十二次   建功立业   妇代会   科教兴市战略   妇联工作   妇女代表   妇女组织   妇女工作   四个中心  
描述: 上海市第十二次妇代会开幕
上海市第十二次妇代会闭幕
作者: 梁红英   来源: 上海文汇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执委会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妇联组织   对外交流合作   第十二届   十二次   妇代会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妇女组织   妇女工作  
描述: 上海市第十二次妇代会闭幕
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宋晓英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主义原则   城市写实主义   人物形象  
描述: 本文着重论述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作家在新时期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突破。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提炼出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女性人物系列,全面考察了这些带有文学新质的当代文学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精神变异给人物形象带来的影响,强调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理念和美学演变。城市写实主义小说既表现了人物身上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传承和冲决传统角色限制的失败,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在人物身上的烙印。本文归结了这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并希望引起更深一步的探讨。
月份牌广告画中女性形象演变之分析
作者: 蒋英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商品化   都市化   月份牌   女性形象  
描述: 月份牌广告画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遗存,月份牌广告画的促销功能早已随时光的流逝而退去,但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及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仍为世人所注目,成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本文着重对月份牌广告画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探讨了促进这一演变的经济与社会动因。
莎翁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作者: 陈志英   来源: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莎士比亚   看重看轻   歌颂批判  
描述: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有意义有规律性的差别。本文在寻觅、甄别这些差异时,论证了这些女性形象在“着色”方面、在所反映的文化精神方面以及在体现作者的褒贬态度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莎士比亚妇女观的矛盾,强调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与思想由理想而现实之后,对妇女的态度由歌颂而批判、由看重而看轻的变化。
同途殊归的两个女性形象——简·爱与子君形象比较
作者: 黄江英   来源: 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意识   文化心态   社会背景  
描述: 夏洛蒂的《简·爱》和鲁迅的《伤逝》塑造了两个反抗社会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子君。但是,她们一个由不幸走向幸运之途,一个由幸福走向痛苦的深渊以至失去生命。英国19世纪自由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简·爱理性反抗的精神;中国"五四"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子君,她和许多犯了时代病的"五四"青年一样,并未将反封建、反传统的理性觉悟内化到心理深层中去,真正成为她的行为价值规范。
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
作者: 吴小英   来源: 社会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方法论   女性研究   知识   女性主义   性别   学院派女性主义  
描述: 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
女性学概论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样存在,女性如何发展,是女性学基本理论定位的四大支点。本书从学科的逻辑起点出发,把握最基本的范畴,抓住最基本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展开,形成了阐发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状态与发展规律的有机的、逻辑承递的、有衔接顺序的整体。本书的作者,来自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他们在把握女性学基本理论体系严整的同时,融入了各自学科女性研究的成果,汇进了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本书的学术性与开放性。
< 1 2
Rss订阅